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储层的产能出发,用地质、测井、动态资料的综合配套技术,以正确的地质模型为指导,对已有探井的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分析控制储层质量的地质因素,从而指出优良产能贡献的层段和可能的有利储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在岩心、岩石薄片研究及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和区域沉积背景资料,认识了本区沙三下和沙四段沉积具明显的水下重力流特征,综合分析确定为近源陡岸水下扇浊积体的沉积体系。并根据沉积物的垂向序列和平面分布状况,划分了沉积相,沉积亚相,以及砂体微相。 2.详细阐明了各种沉积亚相及砂体微相的沉积物和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并划分了基干井的沉积相、亚相和砂体微相。从而总结了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和平面展布。为储层的预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3.根据泥岩粘土矿物的演化,砂岩经历的成岩变化以及烃源岩内有机质的成熟特征重建了砂岩的成岩史以及储集空间演化的半定量模式。研究表明,沙三下和沙四段砂岩次生孔隙占有了较重要的地位,而次生孔隙的好坏直接与原始孔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4.由于渗透率是决定产能的关键参数,本文将渗透率独立于孔隙度来进行研究,提高了渗透率解释的精度。为储层分类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精度较高的重要参数。 5.按照以渗透率为基础的储层分类标准,用地质法以及测试成果从产能的角度对进行了精细的储层划分和评价。结论是,本区沙三下—沙四段储层属低—中等孔、渗储层,但也不乏高渗层段的存在。 6.沉积相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基本因素。砂、砾岩的的结构是决定储层质量的直接变量。内扇和中扇的水道粗粒砂岩和砾岩以及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次级水道的中—细砂岩可以形成好的储层,泥质砂岩和钙质砂岩最差,或为非储层。 7.沙三下段中与断层有关的湖底扇和孤立的浊积砂体,虽然砂岩细,砂层薄,但由于沙三下段砂体包裹在有机质丰富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次生孔隙的发育条件以及圈闭条件,可望成为成藏的有利场所。而沙四段的最好储层发育在中扇范围内的辫状水道和次级辫状水道砂体中。 总之,本研究立足于当代储层评价和预测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起点高,基础资料扎实,信息量丰富,取得的参数和认识成果可望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