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资源在长久以来发挥着其特有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11年,草原奖补政策全面实施,其目标是实现草畜平衡和解决牧民生计问题,而牧民生计问题堪忧、草地资源退化的问题依旧存在,本文从阿拉善盟实地调研情况分析草原奖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从政府与牧民关系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有助于丰富草原奖补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为保护草地资源提供实践指导。内蒙古阿拉善盟是典型牧区,分布着绿洲、荒漠、荒漠化草原,当地居民生产方式包括农业、牧业和半农半牧。为全面了解该地区草原奖补政策实施状况,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草原奖补政策实施状况、牧民农牧业生产状况和收入状况。通过对比分析2010年和2014年的数据,发现草原奖补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与牧民在短期目标不一致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没有考虑牧民实际的生产需求,存在政策补贴对牧民保护草原的激励出现收入偏差和畜牧业生产偏差问题,因此对政府和牧民之间的关系展开讨价还价的讨论,得出政府政策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强势一方的政府应积极了解牧民现实生存的诉求和对草地资源保护的心理预期,以激发牧民保证政策实施的积极性。希望本文能够对解决草原奖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有所帮助,为政策的完善提供可选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奖补政策实施后,出现了牲畜饲养数量的偏差。牲畜的数量变化不明显,羊的年末存栏量下降6.3%的同时,骆驼的年末存栏量上升了4.7%,畜牧业收入为牧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地位没有变化,草原依旧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2)草原奖补政策实施后,牧民的收入出现偏差。牧民的收入结构由单纯的畜牧业收入增加为以政策性补贴收入和畜牧业收入为主,5年期间,政策性收入占牧民平均收入水平由6.34%上升到20.84%,畜牧业生产收入但占牧民平均收入水平由76.52%下降到71.74%。牧民的收入构成发生变化,生产方式转型出现,而平均每嘎查牧民外出务工比例的16%保持不变,牧民还未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3)政府与牧民之间的讨还价均衡出现在明确对方的心理价格预期并及时作出合理的抉择后。当政府首先出价,双方的均衡为(P-pP+p2A3,pP-p2A3),当牧民首先出价,双方的均衡为(P-pP+p2B3,pP-p2B3),首先出价的一方表现得更加强势,在整个讨价还价过程中需要明确对方的心理价格预期,具有决定权。政府作为强势一方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积极了解牧民的心理预期,特别是补贴数额确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牧民对于补贴的心理价格预期以激发牧民保证政策实施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