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之一。但是,快速发展和转型中的股票市场面临着诸多的风险。自本世纪始以来持续至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大调整,虽然是包括技术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性风险或制度性风险。在监管模式、企业(上市公司)、券商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市场中介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或干预不当的问题。行政干预是中国崇尚集体理性的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政经体制和盎格鲁股权文化冲突下的产物。这种行政性干预影响了股票市场力量的正常发挥,也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制度性风险。从1992年到2004年的十三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为此总共付出了2.3万亿元,但截止到2004年9月中国股票市场中上市A股公司1352家的流通市值仅1.29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十三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全部投资者的总体投资收益为负并亏损1万亿元,而国家通过股票印花税和券商佣金、保证金利差等在1993-2002年十年间累计收入超过480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以“国企融资服务”为中心的定位下,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共筹集资金6800亿元,原始股本增值5300亿元,两项合计1.21万亿元。同一时期股票市场中A股给全部投资者的分红派息却只有700亿元。这些实际数字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更美妙的圈钱乐园! 因此,要从根本上和长期内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依赖于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依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市场经济体系和资本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彻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这是其一。 在政府方面,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是分散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并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歧视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制度本源。要克服此类制度性风险,需要政府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股票市场,这是其二。 在上市公司方面,股权分置、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股非流通性等制度性问题,导致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治理机构失灵,从而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