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研究一直落后于文学研究,二者往往互不交融、互不干涉。对古典诗歌的文学研究倾向于分析诗歌如何描写、反映社会现实,如何蕴含作者思想和情感,而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分析诗歌语言是如何体现诗歌的诗学特征,从而将诗歌的语言研究与诗学研究接合起来的例子则很少。本文将语言学与诗学研究结合起来,对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全部近体诗的句法结构类型和虚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和分析,从语言的角度洞悉近体诗这一诗学范畴概念发展过程中的“蛛丝马迹”,或者说考察孟浩然近体诗的语言透露着怎样的关于近体诗这一诗歌样式发展、变化的“踪迹”。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初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与王维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孟浩然诗歌现存271首,其中五言古诗65首,七言古诗7首,五言律诗166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6首,补辑近体诗4首。近体诗总共199首,占孟浩然所有诗歌的73%,其中五言近体诗190首,占所有诗歌的70%,占近体诗的95%,由此可见,近体诗歌占孟浩然所有诗歌的大多数。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诗。它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因此,近体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有着特殊要求。其中,形式美最重要的就是诗句的对称美。笔者认为,诗句句法结构的对称对其所形成的形式上的整饬美有着重要作用,诗句用词上的严格要求则形成了诗歌的精炼美。近体诗肇始于齐梁声律论,与“永明体”密切相关,在初盛唐时期获得定型、确立与兴盛。孟浩然创作的年代与近体诗的定型、确立与兴盛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而孟浩然的近体诗歌创作以其特殊的创作年代——盛唐初期,在诗歌的语言中必定会透露出近体诗歌的发展痕迹。因此以孟浩然近体诗中的句法结构类型和虚词等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近体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把语言研究与诗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方式,为探索语言与诗学的密切联系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采用穷尽式描写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孟浩然近体诗的句法结构类型和虚词进行穷尽性的研究与考察,统计出句法结构类型的所有小类和虚词的数量,并统计出各个小类所占总类型的比例,通过不同小类所占的不同比例认识近体诗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细微变化。通过对孟浩然近体诗歌的所有句法结构类型和使用的大量虚词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发现孟浩然近体诗的句法结构类型已不再讲求严格的对称,这于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对称美与整饬美有所改变;使用了大量虚词,与近体诗要求力避使用虚词、讲求诗句的精炼美有所不同,然而这却极大地拓展了近体诗的表现形式,使得近体诗这一文学样式不再仅仅讲求形式美而忽视诗歌蕴藉,而是在近体诗形式美的要求下尽量使内容变得丰满,在内容丰满的基础上使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