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代国际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汇是西方舶来品,但中国自古就有公共空间的内涵,如街巷、码头、会馆、寺庙等,因此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西方词汇的使用方式、文化内涵、形成路径与机制,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与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水而兴,因商而盛”的汉口,近代之前是一个传统商业市镇,不属于作为地区政治中心的府州县城之列,正是这样一个非城制的市镇,因开埠而一跃成为近代大城市。汉口成为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流最激烈的地方,因而选择汉口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从“市镇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成研究,具有不同于“从府州县城到城市”类型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既可以研究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形成路径和机制,还能够探索近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博弈过程,不失为城市空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本课题首先对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公”、“私”空间进行辨析,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针对传统都府州县城、传统市镇、近代形成的新城市三种不同城市类型,根据时间序列、空间形态、建设主体和功能活动对公共空间进行分类,为后文城市公共空间的描述与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公共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空间的大环境,对近代及之前的汉口城市与公共空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大环境下的演变历程,以1861年汉口开埠为界,区分汉口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与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并依据汉口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引发社会性质转变的重要节点,将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分为1861-1911年的晚清时期、1911-1926年的湖北军政府时期、1926-1949年的市政府时期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近代不同阶段汉口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文化内涵和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路径和机制,揭示汉口近代化历程。明确了历史分期之后,对三个阶段汉口华界和租界中的公共空间类型、活动、特征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转化、转变和新型空间的传入;从空间形态、生活方式、建设主体三个方面解读近代汉口华界和租界公共空间从碰撞、渗透到融合的发展过程,揭示近代汉口城市公共空间从二元并立向近代化转型并走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最后,依据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互动关系,将汉口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历史机制总结为三个方面:西方力量的冲击、建设主体的转变、传统文化的延续。历史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并为现实社会提供理论性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加强现实社会对城市公共空间内涵提升的重视,延续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保留城市集体记忆;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使用需求,推动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加强民众本土文化认同感,坚持开放、包容、主动学习、推陈出新的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