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上海地区分不同土壤类型,连续两年多点采样、分离,对作物土壤线虫的优势种类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对影响土壤线虫的生态因子及其线虫与西瓜枯萎病的关系以及防治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土壤分离结果鉴定表明:优势种为5个属的6种植物寄生类线虫,分别为丝尾垫刃属的辣椒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apsici)、圆筒形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ylindricus);平滑垫刃属的喜悦平滑垫刃线虫(Psilenchus hilarulus);根结线虫属的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而头线虫属(Tetylenchus)以及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则分布较少,只在一个样品中查出。食真菌类线虫只查出一个种为滑刃属的燕麦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还有小杆及其他类线虫。其中滑刃属在5种土壤类型中有分布,占调查总样点的38.1%,占调查总量的4.7%;丝尾垫刃属线虫六种土壤类型都有分布,占调查总样点和调查总量分别为33.3%和1.1%;平滑垫刃属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只在青紫泥和黄泥中查出有分布,分别占调查总样的9.5%和14.2%,占调查总量的1.8%和0.7%。分布最为广泛的为小杆及其他类线虫,21个采集点均有分布,且占调查总量的91.6%。根据2004-2005年的取样调查结果:不同季节土壤线虫数变化显著。土壤线虫数的波动出现2-3个明显的高峰期,第一个为小高峰,出现在4、5月份,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6、7月份。在相同的轮作方式下各土壤类型中,线虫数量季节性波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对线虫数量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玉米-西瓜轮作方式下青黄泥、黄小粉土和青紫泥三种土壤类型中线虫数量都控制在2000条/200g土样以下。对不同耕作方式比较,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不同线虫变化规律不同,线虫数量差异较大。采用轮作的方法能有效的控制土壤线虫的数量,如黄小粉土中玉米-西瓜的轮作方式对线虫数量有抑制作用。对土壤湿度的调查显示:过高的含水量会抑制土壤线虫的数量,含水量低于某一值时就会利于线虫的生长。针对土壤植物线虫和瓜类枯萎病菌进行了单剂和混剂农药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单剂中,除百奥根友外,正肥丹和阿维菌素对线虫都有较好的毒杀作用,ED50分别为1.1473μg/ml、6.6416μg/ml;咪鲜胺、多菌灵、硫菌灵对枯萎病菌菌丝都有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0.9898μg/ml、17.6795μg/ml、62.9859μg/ml。混剂中,阿维菌素+多菌灵对线虫的杀死和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好,当混配比例为1/1时,对线虫毒杀的ED50为8.7898μg/ml,抑制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为5.5898μg/ml,共毒系数分别为109.86和172.74,共毒系数CTC都>100,因此都具有增效作用。通过接种不同数量的土壤植物线虫和枯萎病菌的试验,得出:土壤植物线虫的数与瓜类枯萎病的发生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通过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对线虫和枯萎病菌大致只考查单因子和双因子防治,复配剂的防治效果都要比单剂好。在两种处理中,拌药土处理的防治效果比灌根好,对线虫防治试验中拌药土处理正肥丹、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多菌灵的防效分别为28.9%、52.6%、58.9%,而灌根处理的防效分别为10.5%、24.2%、39.5%;接种线虫后的对西瓜枯萎病防治中拌药土处理的防效分别为23.1%、61.5%、100%,而灌根处理的防效为15.4%、38.5%、54.6%。生态调控与露地试验表明:生态调控线虫虫口减退率达70%以上,说明生态调控操作可有效的控制线虫的数量,露地药剂试验中,正肥丹+多菌灵+辛硫磷和多菌灵+辛硫磷的混用配方对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虫口减退率都在80%以上,校正减退率都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