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颌面外科4084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为因变量。主要预测变量是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植入物、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把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归入感染组,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归入对照组。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手术患者4084例,其中男性1998例,女性2086例,平均年龄(33.40±16.75)岁。牙槽外科手术2330例,良性肿瘤961例,恶性肿瘤366例,唇腭裂修复术173例,颌面部骨折196例,正颌手术158例。颌面外科Ⅱ类切口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6例,感染率为1.62%。其中恶性肿瘤42例,良性肿瘤12例,牙槽外科5例,正颌手术4例,颌面部骨折2例,唇腭裂修复术1例。颌面恶性肿瘤感染率最高11.48%,其次为正颌手术2.53%及良性肿瘤1.25%。所有SSI病例,恶性肿瘤占比最高63.64%。2单因素分析(1)计数资料的x~2检验性别、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植入物、游离皮瓣、ASA分级、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P<0.05)。(2)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t检验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55±19.46)岁、(33.18±16.62)岁。统计结果示,年龄偏大的患者感染风险增加(P<0.05),即年龄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3)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感染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M(IQR)分别为286.50(68.75~431.25)min、45(30~80)min,失血量M(IQR)分别为300(30~462.5)ml、30(20~50)ml;住院时间M(IQR)分别为23(13~33.5)d、7(5~9)d。统计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的住院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较长、失血多,即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P<0.05)。3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显著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各个因素干扰后,住院时间≥7d(OR=10.150,95%CI:2.363~43.606,P=0.002)、手术时间≥3h(OR=3.539,95%CI:1.417~8.837,P=0.007)、游离皮瓣(OR=3.256,95%CI:1.538~6.892,P=0.002)、伤口引流管留置≥3d(OR=18.025,95%CI:10.294~31.561,P<0.001)。统计结果表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是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颌面恶性肿瘤SSI发生率较高。年龄、植入物、游离皮瓣、手术持续时间、ASA分级、失血量、住院天数、伤口引流管、口腔冲洗、输血与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有关。2住院时间≥7d、手术时间≥3h、游离皮瓣、伤口引流时间≥3d是颌面外科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3影响颌面外科Ⅱ类切口SSI的因素较多,手术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针对高危人群早期评估和预防,降低SSI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