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高GDP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就业弹性作为与就业有关的经济指标,往往对衡量一国的经济能力和提供给本国人民就业机会的能力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比引起的就业变化的百分比,是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就业弹性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来估计我国的就业弹性。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模型,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伪回归。为了正确描述这一关系,本文采用可变参数模型,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来估算就业弹性。估计结果表明,我国1952-2009年的就业弹性在0.12-0.22之间变动,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就业人员数就会增长(0.12-0.22)%。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总体水平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与发达国家的就业弹性相比,差距较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就业弹性开始逐年下降,研究影响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因素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凭借逻辑推理就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消费倾向等因素对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分别展开分析,为构建计量模型创造理论起点。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就业弹性(ELAS)与产业结构(R3)、技术进步(TFP)、平均消费倾向(APC)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值时,将以(-0.09264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说明:ELAS与R3、APC之间只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