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氟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市场前景良好。本文以双氧水和马来酸酐为氧化剂氧化1-[3-(2-氯苯基)-2-(4-氟苯基)烯丙基]-1-氢-1,2,4-三氮唑(简称三唑烯)合成氟环唑的环氧化反应为目标,采用热力学、动力学和原位光谱测试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三唑烯环氧化反应历程和反应过程安全性以及两者的对应关系;制备高活性氟环唑晶体,其杀菌生物活性优于市售原药,并对高活性晶体进行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市场前景良好。本文以双氧水和马来酸酐为氧化剂氧化1-[3-(2-氯苯基)-2-(4-氟苯基)烯丙基]-1-氢-1,2,4-三氮唑(简称三唑烯)合成氟环唑的环氧化反应为目标,采用热力学、动力学和原位光谱测试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三唑烯环氧化反应历程和反应过程安全性以及两者的对应关系;制备高活性氟环唑晶体,其杀菌生物活性优于市售原药,并对高活性晶体进行热稳定性和分解动力学研究,为生产、储存和运输提供技术依据。获取系统的三唑烯环氧化反应热力学特性,该反应综合表现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表现为放热-吸热-放热三种状态,反应过程中存在突发反应,并伴随马来酸酐固体的溶解和产品的析出。整个环氧化反应过程复杂,化学反应与结晶析出等过程同时发生。三唑烯环氧化反应过程表观反应放热量为1340.0 k J/kg(以三唑烯质量计),绝热温升为45.6 K。采用原位拉曼光谱获取了三唑烯环氧化反应主要原料和过氧化物的特征吸收峰及其在环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明确了过氧化物生成的时空规律和潜在风险分布:三唑烯环氧化反应过程中,双氧水和马来酸酐相互作用产生过氧化物,然后过氧化物与三唑烯反应,得到环氧化物;过氧化物浓度在双氧水滴加完毕后达到最大,也是体系危险性最高的阶段;过氧化物和双氧水一直存在于整个反应过程,两者都是稳定性较差的物料,产业化潜在较大风险。双氧水加料过程存在物料累积,环氧化反应进程在双氧水滴加完毕后加快,原料和过氧化物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变化情况和高效液相色谱追踪的反应进程一致。明确双氧水与马来酸酐反应后得到过氧化物混合物、双氧水、马来酸酐和三唑烯氯仿溶液均具有热敏性,起始放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6.2℃、50.4℃、254.9℃和222.0℃,并且物料的分解过程还有大量热量和气体生成。三唑烯环氧化反应不同阶段的反应混合体系都在35-50℃发生放热和放气反应,且双氧水滴加结束后反应混合体系稳定性最差,分解过程最为剧烈,随着保温反应时间的延长,分解剧烈程度逐渐下降。充分证明了双氧水滴加完毕后,反应体系生成了大量过氧化物,与过氧化物混合物安全性和环氧化反应历程研究结果吻合。环氧化反应热失控条件下工艺反应最高温度(MTSR)为47.5℃,超过了反应不同阶段混合体系发生剧烈分解的温度,潜在安全隐患,环氧化反应放大及产业化过程应建立应急淬灭和超压泄爆风险控制措施,在反应体系发生热失控后,及时控制,避免体系超温引发物料分解,导致事故。制备了以二氯乙烷、甲醇和异丙醇为溶剂的3种氟环唑晶体,测试研究3种氟环唑晶体及市售氟环唑原药,IR和XRD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以二氯乙烷为溶剂获得的氟环唑晶体,其吸热焓值与其他晶体相比差异达14.5%,外观近似为细枝状,外形尺寸最小,与其他晶体的近似柱状和近似规则棒状有明显不同;以其制备的悬浮剂,杀菌生物活性优于其他晶体和市售氟环唑原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以二氯乙烷为溶剂获得的高活性氟环唑晶体具有自催化分解特性,分解过程剧烈,一旦分解反应被触发,没有足够的处理时间来避免爆炸发生,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分解过程遵循N级+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模型,TD24在160.9-169.5℃之间,物料受热后可能会发生失控反应。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高活性氟环唑晶体所处温度,避免受热发生分解,引发安全事故。
其他文献
背景:骨肉瘤(OS),起源于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并且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近年来医疗水平得到飞速的发展,针对骨肉瘤治疗方案也不断完善,如:手术,辅助放化疗等,但骨肉瘤患者的生存预后仍较差。因此,急需探索骨肉瘤疾病进展的分子机制以便寻求新的治疗靶点。当今,在肿瘤研究领域生物信息学已备受肿瘤研究者的关注,它有助于揭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并为包含骨肉瘤在内的多种癌症的临床实验研究
背景: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是目前最严重、最顽固的癌痛类型,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我国的癌痛治疗遵循国际三阶梯疗法,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大,使得长期镇痛效果差,究其原因是骨癌痛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所致。因此阐明骨癌痛发病机制,寻求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枢敏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活
第一部分目的:以传统ROI勾画法为参考标准,评估全肝3D分割技术对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肝脏平均脂肪含量定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上腹部1.5 T或3.0T MRI检查(包括IDEAL-IQ(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aSAH常见并发症,可使病情临床恶化、预后不良。本课题拟对aSAH患者术后CVS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并构建CVS的临床预测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和质量后转化为临床实用工具,帮助临床医师对a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进行缺血和/或出血风险评估的新方法,并初步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分为三部分:(1)住院期常见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轨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冠心病与抗栓临床研究创新网络(Cor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航空航天新型高温合金材料。高Nb-TiAl合金通过Nb元素的合金化提高了其高温抗氧化性和蠕变性能,是被广泛关注的新一代高温轻质合金之一。本文针对铸造态、锻造态和锻造热处理态高Nb-TiAl合金开展了微结构演化表征、力学性能评价及失效机理分析。铸造态高Nb-TiAl合金1380℃/2h/FC和900℃/100h/FC热处理研究表明,铸造态高Nb-TiAl合金主要
“低碳环保、绿色铸造”是铸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铸造造型、制芯生产中,无机粘结剂的应用具有环保优势,很有研发、应用前景。吹CO2硬化水玻璃砂工艺具有硬化速度快、所需设备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存在加入量高(6%-8%)、溃散性差以及易“过吹”等缺点。本文通过材料改性、复合促硬剂、复合吹气工艺等方面的工作,将水玻璃加入量降低到2%,建立起较高的粘结强度,并对复合硬化工艺、防“过吹”机理进行了
氧化物陶瓷是新型结构陶瓷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Al2O3、ZrO2以及两种陶瓷组成的氧化物复相陶瓷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在诸多领域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陶瓷材料本身的绝缘性和硬脆性,导致其加工性能较差,难以制备成形状复杂的构件,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陶瓷连接技术是拓展陶瓷材料应用领域的有效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钎焊作为陶瓷连接的常用方法,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形状适应范围广等优势。本文采用Ni-Ti活
目前存世的《山海经图》仅有明清线刻插本流传于世,艺术发展至当代,"异兽题材"艺术也逐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本文通过解析异兽艺术的发展方式,以及对《山海经图》传承再创造的探索与思考,将中国画异兽题材继续深入研究,变得更加系统化、逻辑化,从而作为艺术家演绎自身独特内心情绪的一种艺术形象,旨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价值。
我国煤层赋存条件极其复杂,瓦斯事故一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诸多煤与瓦斯突出实例表明,低频机械振动是诱导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究低频机械振动作用下煤粒孔隙结构演化和瓦斯解吸扩散的特性。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机械振动条件下恒温瓦斯吸附解吸实验平台,首先对低频机械振动作用前后颗粒煤的孔隙结构进行精细化定量表征,获得了低频机械振动作用下煤粒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并结合断裂力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其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