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长盛不衰的课题,而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上,如何在这个课题上有所建树并据此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将“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在我国,要解决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要了解非市场因素对个人工资收入的作用并相应地优化劳动力市场规则。 在我国内,影响个体工资收入的主要非市场化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性别、户籍类型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本文将着重于这三个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说明本文数据来源及提供相应变量的统计描述;第三部分通过构建基准模型来开展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基准模型进行分位数回归、样本选择偏差修正以及采用工具变量解决模型内生性并进行跨地区的分析比较;第五部分提炼全文观点和结论。 通过对我国2013年全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的城镇住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几点:首先,性别歧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高收入阶层的歧视程度相对更少,而且大部分的性别歧视源于女性的婚姻状况。其次,第一产业和普通服务业中出现较大的性别歧视现象,在第二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业中女性反而存在一定的优势。此外,在不排除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本地户口类型整体上对个人工资收入并没有促进作用。而通过跨地区比较,发现户口在次发达的重要性并不如发达地区,其对个人工资收入的作用部分取决于个人受教育程度。最后,社会关系网络仅有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内的中高收入阶层中对个人的工资收入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比较次发达和发达地区,发现市场化和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关系对工资收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