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参与政治:社区积极公民的形成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英文简称“COVID-19”)在中国武汉爆发。为了有效抗疫,武汉创造了以社区为主的一线战疫体系。疫情中的社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凸现了在基层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社区中的大量积极公民横空出世,表现出前所未现的治理力量,填补了基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组织力不足的缺陷,社区与积极公民的联袂在场和积极行动,在武汉乃至中国的新冠抗疫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大块文章。研究武汉抗疫的成功,必须要研究疫情中的社区治理,沿此路径推进,便必须研究社区中的积极公民参与。疫情迫使人们回归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行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场域。然社区是一个自治为特色的治理组织,在疫情爆发之前,对居民而言,社区是一个淡泊的存在,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参与在一个低水平的徘徊,但在疫情爆发期间,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及治理参与度急剧上升。对社区与积极公民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社区类型不同,辖区公民参与社区活动、治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参与方式不同,形成的积极公民类型亦不同,积极公民的表现也不同,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明显不同。因此,本研究的问题意识由此产生,在抗疫的情境中,为什么会在社区这个场域生产出大量的积极公民?积极公民的生成与社区存在何种关联?本文将社区与积极公民生成关联起来进行研究,其价值有两方面:一是理论上,拓展国内积极公民研究内容。一直以来,政府着力探索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方式,积极公民身份的概念在学界、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既有研究表明,西方欧美国家对积极公民的研究颇多,但从社区视角,以社区作为培育积极公民的条件之一的研究稍显匮乏。此外,国内目前对积极公民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研究仍然很少。文章研究疫情中的公民参与和积极公民的形成,有利于拓展和探索国内积极公民理论研究。二是在实践上,首先,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公民;其次,有序而积极的公民参与有助于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滋养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能使公民更成熟;最后,社区培育积极公民,符合当下国情与体制需求,更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总体结构框架共分为三大部分:导论、主体与结论。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问题意识,在对既有公民及积极公民理论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写作框架等进行了概述。第二至四章是论文主体部分,探讨公民的积极参与行为是如何在国家、社会、公民之间建立桥梁,公民参与和社会志愿组织如何嵌入到社区背景和基层治理中。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部分,具有对主体部分论述形式,和对全文总体总结的功能,概述了积极公民形成的理论方法及其如何促进公民发展,探讨了积极公民在国家、社会中的互动关系与治理作用,从关注社区如何塑造积极公民的角度对我国积极公民的未来发展与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质性研究的调查方法。在武汉十个社区进行了驻点观察和问卷、访谈调查。笔者将调查的十个社区按其房屋主要产权结构、经济、人员构成等结构特征分为三类,对疫情防控期间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活动的公民进行了 15次半结构化访谈和若干次非正式访谈。观察公民与社区的互动,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受访者的语言表达、行为过程、参与内容、互动过程等,通过观察公民在社区的状态、参与活动及其与社区的互动,了解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区、公民与社会之间相互构成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的是“条件与形式”分析框架,解释社区类型及积极公民形成的一般条件。在梳理国内外积极公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中国语境下积极公民的定义,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以及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和意义,提供以社区为条件的积极公民形成经验和路径。文章试图努力实现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将社区与积极公民关联研究,把积极公民的形成置于社区抗疫的情景状态中,发现社区与积极公民生成的关系。二是运用“条件—形式”分析框架,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细致的分析了社区的类型与积极公民生成的条件与形式,展现和阐释了社区类型与公民参与、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效果。从中梳理归纳和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因果结论。三是积极公民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其整套理论体系适用于西方。完全照搬西方的积极公民概念和理论,在中国会产生水土不服。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本土,研究中国的案例,归纳出抗疫时期我国社区类型与积极公民的生产条件、形式与治理作用等系列结论,描绘出符合中国语境的社区生产积极公民的路径图。推动这个外来概念中国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元素和分析工具。
其他文献
镉(Cd)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由于采矿等工业活动,Cd被释放到土壤和水体当中,导致较多被Cd污染的土地无法得以正常利用。Cd不仅会通过土壤进入植物系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植物修复是土壤Cd污染的重要修复方式,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优质高效植物体是突破野生植物限制的重要途径。因此,明确植物调控Cd污染机制,培育新的抗Cd植物品种将变极为重要。构树(Brousso
学位
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计划(SLM)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项强制性教育计划,该项目以培养印尼学生阅读素养为目标。事实证明,经过六年的实施,印尼仍然有大量教师不知道如何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设计学习目标和开展阅读活动。基于此,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调查和检验印尼教师实施SLM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使用调查研究法和多案例研究法(multi-case stud
学位
木材纳米纤维(CNF)是一种具有机械强度高、长径比大、分散性好、亲水性佳等特性的可再生天然高分子,其纤维链上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并且易于构建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网络结构。此外,木材纳米纤维的碳含量丰富,碳化后可形成具有高导电性的碳纤维网络。得益于这些独特的性质,木材纳米纤维在绿色储能领域中表现出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超级电容器作为绿色储能领域中新兴的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好以及循
学位
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为山茱萸科(Cornaceae)梾木属(Swida)落叶乔木,抗逆性、生态适应性都较强,其果实含油率高且油脂加工性能好,兼具食用和工业用双重利用价值。光皮树个体间的生长势、开花结实和果实含油率等特性存在较明显差异,常规良种选育方法主要以实生选种、杂交育种及倍性育种等为主,选育周期长、效率低,限制了光皮树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分子辅助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
学位
随着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国际性问题,开发绿色、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在众多生物质原料中,木本油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开发木本油料不仅解决边际土地难以利用的问题,也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粮油供给矛盾,同时也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关键举措。光皮梾木(Swida Wilsonian(Wanger.)Sojak)作为一种木本油料高产树种,尤其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能源
学位
榆树(Ulmus pumila L.)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及西南的各省区,长江下游亦有种植,其径级较大,多用于室内家具、地板、门窗、根雕等木制品制造。榆树的木材、树皮、树根中含有独特气味的抽提物与热解产物,但其主要成分、功效与释放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以榆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GC-MS)、热重(TG)、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气相色谱
学位
为了探讨杉木林不同林龄段的养分迁移与利用,依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5年的定位连续测定数据,利用某林龄段开始时活着的树木器官生物现存量和器官生长周期推算某林龄段“仍存活器官”的生物量;根据某林龄段“仍存活器官”生物量与某林龄段开始时和结束时的树木器官养分浓度差异估算某林龄段“仍存活器官”再吸收或转移出的养分量;利用不同林龄时枝叶枯死量和不同林龄时活枝叶与死枝叶的养分浓度差异
学位
在动物界中,亲代抚育行为普遍存在,对子代的生存与发育至关重要。亲代抚育的模式与强度在不同的物种中变化很大,关于亲代抚育形成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行为与进化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亲代抚育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例如,性别冲突、亲子冲突),自身状况(例如,繁殖经验、身体质量)以及环境因素等(例如,资源变化、温度、捕食压力)。同时,生活史理论预测亲本需要权衡当
学位
公共物品供给是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国家与公民缔结契约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当中表现为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不充分。农村社区作为“非城非村”的过渡型社区形态,其治理模式与农村相比更具有城市化特征,与城市社区相比还不太成熟,通过对三个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比较,分
学位
第一部分 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术前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CE),通过影像组学与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索多参数(T1WI、T2WI、T1WI-CE)磁共振影像组学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4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