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三位先生对象山学研究的研究,考察在不同的方法路径下象山学所可能呈现出来的意义。本文考察了两类方法下的象山学的研究,这两类方法指的是思想史的方法和哲学史的方法,在哲学史的方法中又分为形上学的方法和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方法。徐复观先生是以思想史的方法来研究象山学,牟宗三先生是以形上学的方法来研究象山学,唐君毅先生则是以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方法来研究象山学。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考察在不同方法路径之下,象山学是如何得到阐述的;其次是围绕着象山学中的几个核心问题本心、工夫和朱陆异同,考察在不同方法路径之下,这些问题是如何呈现其意义的;最后是对不同方法路径在象山学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长短优缺进行分析,以做比较,并对象山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本体、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经典在成德中的意义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象山学研究的方法路径的考察,本文认为,在不同的研究方法路径中,象山学的思想是可以得到多种解释的,不同的解释也反映出不同研究方法路径的特色和差异。因此,从不同方法路径中去研究象山学以及其他思想,对于丰富我们对一个思想的认识,显然是大有助益的。通过对在不同方法路径之下的本心、工夫和朱陆异同问题的考察,本文发现在不同的方法路径之下,本心、工夫、朱陆异同问题均有不同意义的呈现。即就本心而言,在徐先生的路径之下,本心呈现出心理学一面的意义;在牟先生的路径之下,本心呈现出天命天道创生不己之真几一面的意义;在唐先生的路径之下,本心呈现出灵明性一面的意义。就工夫而言,徐先生是从社会意义的一面来阐发象山工夫论意义;牟先生是从本体论的立体直贯的、承体起用的意义上来阐发象山工夫论的意义;唐先生是从如何学做圣贤的工夫这一面来阐发象山的工夫论的意义。就朱陆异同而言,徐先生是从思想的社会有效性的意义上来评判朱陆异同问题之意义的;牟先生是从本体论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上来评判朱陆异同问题之意义的;唐先生是从朱、陆之学有同源,亦必有会通之途的意义上来评判朱陆异同问题之意义的。通过对方法路径的长短优缺的分析,本文指出了各种方法路径所具有的长处,也指出了各种方法路径的短处之所在。本文认为,对于各种方法路径,当善会其意,善用其方法,则各种方法皆能得其所用,而共同描绘一幅丰满的思想图景。在对本体的解释上,本文认为本体的意义可以在不同的学术研究目的下得到阐述;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本文探讨了徐先生、牟先生“依知识之路讲道德”的意义,以及唐先生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的看法;在经典在成德之中的意义问题,本文探讨了象山、朱子及牟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本文认为,从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经典在成德中的意义来看,认知或知识活动对于道德实践的增进以及道德哲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采用的方法是“第二序的研究方法”。所谓第二序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一些著名学者对象山学的研究的研究,来整理、观察、发现这些研究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特征,并进而启示、点醒我们在那些学者心目中象山学是如何呈现的?其呈现象山学的方法、目的如何?优缺点怎样?相对于第二序的研究方法,所谓“第一序的研究方法”是指从象山文本着手进行哲学的义理的分析,并进而建构一套象山学的思想系统,这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第二序研究方法的运用之下,本论文的一个总体看法认为,除了第一序的研究方法以外,应当更注重“第二序的研究方法”,因为它确实能拓宽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之所在,为我们对思想的纵横深入地研究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