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破坏性实验,测试根管治疗牙在不同桩核材料和箍结构形式情况下进行桩核冠修复后的抗折强度,并观察其牙折形式,从而为临床上提高修复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8颗近期因牙周病拔除,形态相似的完整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四组(A1、A2、B1、B2组),每组7颗。行根管治疗后各组做如下处理:A1组:剩余釉牙骨质界上8mm牙体组织即去除冠部2mm左右牙体组织+镍铬合金桩修复;A2组:剩余釉牙骨质界上8mm牙体组织即去除冠部2mm左右牙体组织+低金合金桩修复;B1组:剩余釉牙骨质界上2mm牙体组织+镍铬合金桩修复;B2组:剩余釉牙骨质界上2mm牙体组织+低金合金桩修复。所有桩核均用磷酸锌水门汀(ZPC)粘固后,行牙体预备,使冠缘止于唇面釉牙骨质界上0.5mm,肩台宽度为1mm。唇面观核的总切龈向高度8mm,切向聚拢度约6°,镍铬合金铸造全冠修复,磷酸锌水门汀(ZPC)粘固。样本于釉牙骨质界下2mm处用自凝树脂包埋,用自制夹具固定于CMT7104型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试其折裂强度。加载点位于全冠腭侧切1/3与中1/3交界处,加载方向与牙长轴成135°角,加载速度1.0mm/min,持续加载直至标本发生折裂。记录各标本发生破坏时的瞬间力值,并观察其折裂方式。结果:1各组样本的折裂力值分别为:A1组为614.79±39.03 N,A2组为438.73±28.20 N,B1组为430.13±32.99 N,B2组为411.94±47.46 N。2对四组样本之间的折裂力值进行析因分析,结果显示:桩核材料因素P<0.05,即桩核材料对折裂强度有显著影响;箍结构形式因素P<0.05,即箍结构形式对折裂强度有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P<0.05,可认为桩核材料和箍结构形式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各组样本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A1组和A2组之间、A1组和B1组之间的折裂力值有明显差异(p<0.05);B1组和B2组之间、A2组和B2组之间的折裂力值没有明显差别(P>0.05)。3牙折形式包括可修复性牙折(根颈1/3的根折)和破坏性牙折(根中1/3和根尖1/3的根折)。其结果显示:A1组:2例可修复性牙折和5例破坏性牙折;A2组:4例可修复性牙折和3例破坏性牙折;B1组:1例可修复性牙折和6例破坏性性牙折;B2组:3例可修复性牙折和4例破坏性牙折。4利用费歇尔精确概率检验法(Fisher’s exact test)对各组破坏性牙折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不同桩核材料对桩核冠修复后的牙齿抗折强度有影响。当受到强力冲击时,弹性模量较大的桩核材料比弹性模量较小的桩核材料抗折力值较大,但大多为破坏性牙折。2前牙冠折用两种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后,均能承受正常咀嚼力作用(30-300N)桩核及牙体组织均不会发生折断,可以满足患者正常功能需要。3正常情况下,尽量使用弹性模量较低桩核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破坏性牙折的发生率。4箍结构的形式对折裂强度有显著影响,尽量保留健康的剩余牙体组织可提高桩核冠的抗折性,从而提高修复成功率。5桩核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箍结构的形式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