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力求比较系统地阐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重点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的关系。传统经济学理论假定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归根到底是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然而,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的两种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股权不断分散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促使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巨型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满,迫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主动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内涵式分类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利用外延式分类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和对社区的责任等。本文认为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理论逻辑存在缺陷,企业不是股东、实物的集合体,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联结,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提供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贡献,如果忽视利益相关者的正当利益要求,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二章阐述选题背景,介绍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结构及理论发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背景和现实基础,相当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展,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引入模型,通过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分析,从企业的理性决策角度去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及实现机制。重点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关系。第四章运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方法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两者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不能推论总体,但至少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坏与其经济绩效关系不大。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姑息企业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原因之二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缺乏影响力和谈判权,企业没有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最后,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含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