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及SSR标记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ngboh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随着玉米由粮用向饲料、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利用,玉米生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大力挖掘品种的产量潜质和培育高产品种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挖掘品种产量的过程中,玉米果穗顶部败育的籽粒和未受精的小花构成的秃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减产因素。在育种的研发过程中,育种家和研发人员也将具有秃尖性状的自交系和玉米品种直接进行淘汰,一大批具有抗性好、品质佳、广适度高的秃尖材料直接被弃之不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非常好的产量潜率,但是这些优良的自交系却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成为育种工作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前人对于玉米秃尖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生理发育,营养供应,外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但对其在遗传规律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还很薄弱,限制了品种的改良和利用。本研究以不秃尖玉米自交系666和秃尖玉米自交系T6093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对玉米的秃尖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其中T6093果穗的秃尖为苞叶外秃尖,即玉米雌穗的苞叶无法包裹整个雌穗,致使雌穗顶端外露,并且裸露部分均表现为秃尖的现象,这与前人研究的苞叶内秃尖有所区别)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基因类型与表型性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计算重组率的同时,也计算基因型与表型性状的匹配度,初步标记出影响玉米果穗秃尖性状基因的位点,进一步阐明造成果穗秃尖的遗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果穗的秃尖性状与非秃尖性状主要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秃尖性状表现为显性,非秃尖性状表现为隐性。2.秃尖长度随穗长、穗行数的增多而增加,随着轴粗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和穗重、百粒重等性状呈正相关。3.秃尖长度的遗传模型属于E-1模型,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两对主效基因存在等加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分别为64.41%、64%和77.07%,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4%、0%和12.31%,玉米秃尖性状的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玉米的秃尖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少。4.根据分子标记结果,将控制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两个主效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的染色体2.01和7.06。
其他文献
病例小结:3例使用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入住内分泌科。入院后维持原治疗方案,平均空腹血糖(fastingblo
农机企业的R&D投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生命之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机企业R&D投入现状以及造成R&D投入明显不足的原因.提出加大R&D投入的方法和
株高作为玉米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玉米的产量、抗倒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株高差异较大的12个玉米自交系作为杂交亲本,其中6个母本自交系分别为矮秆、中秆、高秆3种
研究目的:天然虾青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在海洋生物领域被研究较为深入,但在运动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天然虾青素结合游泳运动的实验方法,以运动大鼠肾脏为研究对象结
目前我国养猪业普遍存在饲养周期长、饲料报酬低、重量增长慢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针对猪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探究。
实验一小鼠皮肤切创愈合不同时间点CKIP-1和TGF-β1基因的表达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中,不同时间点CKIP-1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50只雄性小鼠按照0h
玉米花期相关性状是指抽雄期(DTT)、散粉期(DTP)、吐丝期(DTS)和散粉-吐丝间隔(ASI),是玉米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玉米的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同时玉米的种植地域及对
本研究分别利用40对SSR荧光标记引物和1041个SNP位点,构建了72份国内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指纹数据库,并且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类群划分。结果如下:1、40对SSR引物在72份玉米自交系上共
因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贵州农村的境况已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的共同体利益失调、价值目标混乱。因人力输出而致的“空心化”,使农村几乎无凝聚力可言,从而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广阔市场前景的巨大诱惑下,很多企业跻身于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