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天津市源自病人的麻疹病毒野毒株的基因变异状况及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1.采集2002-2008年疑似麻疹患者的咽拭子和尿液标本,用Vero-SLAM细胞分离麻疹病毒;2.提取病毒培养液中的RNA,用一步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编码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N基因C端594个核苷酸片段,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后与国际标准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使用GENRUNER软件筛选N基因C端594个核苷酸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确定BcnⅠ用来建立RT-PCR-RFLP的麻疹病毒基因分型方法,以区分麻疹病毒疫苗株和中国流行的野毒株;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疫苗初免前的抗体水平进行分析,了解保护性抗体的衰减过程;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和中和抗体检测法对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健康人群免疫前后的抗体水平进行测定,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对流行病毒株的保护效果;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2010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了解天津麻疹疫情变化趋势,据此评价麻疹计划免疫和2008年麻疹强化免疫的效果。结果:1.采集2002-2008年天津地区散发和暴发的麻疹疑似病例标本,共189份,其中132份尿液中分离到57株麻疹病毒,阳性分离率为43.18%;采集57份咽拭子中分离到23株麻疹病毒,阳性分离率为40.35%;2.在所有分离到的80株麻疹病毒株中有11人是咽拭子和尿液同时阳性,取其一做PCR和序列分析,鉴定的总数为69株。69株麻疹病毒经对N基因C端594bp的RT-PCR-RFLP证实均为H1基因型,其中除2002年1株(1.45%)病毒为H1b基因亚型,其余均为H1a(98.55%)基因亚型,未发现疫苗相关株(A基因型),表明H1a亚型为优势流行型;3.选取24株麻疹病毒进行N基因C端450个核苷酸的种系发育分析,2002-2008年流行的H1a亚型毒株的变异范围为0.002-0.038(1-17个核苷酸差异),表明天津地区流行的麻疹是由不同麻疹病毒株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4.本论文建立的RT-PCR-RFLP方法可以区分中国麻疹病毒流行株H1a、Hlb基因亚型及A基因型(疫苗株),与序列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该方法简便、快速、特异、经济,适用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5.对922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疫苗免疫前后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比较,显示其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抗体效价的几何平均滴度(GMT)方差分析提示小于8月龄、高中二年级和20-25岁三个年龄组的GMT水平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采用中和抗体法评价13名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后IgG抗体对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的保护作用,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当前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的有效性;7.对160例8月龄以下婴儿的麻疹保护性抗体水平进行分析,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仅为36.8%,到7月龄时降至12.5%,随着月龄增长逐渐衰减;8.2010年565例疑似麻疹病例中,小于8月龄组和大于14岁组共计509例(90.09%),远远多于8月龄-14岁组(9.91%)。509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329例,阳性率高达64.64%,表明2008年麻疹强化免疫是有效的,但现行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需要进一步调整。结论:1.天津市流行的麻疹病毒株以Hla亚型为优势流行型,N基因C端450个核苷酸分析显示流行毒株间有1-17个核苷酸的差异,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传播链,其变异属于抗原漂移;2.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初免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对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的保护作用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当前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用来预防是有效的;3.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疫苗初免前抗体平均浓度(GMC)随着月龄增长逐渐衰减,易感儿增多;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疫苗免疫前后的特异性IgG抗体效价的几何平均滴度(GMT)方差分析提示小于8月龄、高中二年级和20-25岁三个年龄组的抗体水平较低(P<0.0001),结合2010年麻疹疫情反弹的流行病学分析,提示现行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需要进一步调整;4.本研究建立的RT-PCR-RFLP方法能够区分中国麻疹病毒流行株H1a、Hlb基因亚型及A基因型(疫苗株),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的优点,适用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