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Fe基复合载氧体在褐煤化学链气化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链气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气化技术,是在化学链燃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适用于固体燃料煤、生物质等气化的技术方法。在化学链气化的过程中,固体燃料热解和气化的过程需求大量的热量,如果仅依靠载氧体在空气反应器中氧化放出的热量来维持整个气化系统运行,受限于载氧体的载热能力,会导致反应装置运行时载氧体的循环量大大增加,同时增加了反应装置的运行和维护的成本。本论文提出以Cu-Fe基复合载氧体作为褐煤化学链气化过程的载氧体,利用Cu基组分在还原过程中放热这一特点,改善气化系统的能量分配,同时高效制取富氢合成气,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Cu-Fe基复合载氧体反应性能及其热效应,本文首先利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和Aspen Plus软件对褐煤化学链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运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在Aspen Plus软件中构建了褐煤化学链气化模型。分析了褐煤化学链气化工艺中反应器之间的产物规律和能量平衡关系。产物分析的结果表明,使用Cu-Fe基复合载氧体能够高效地制取富氢合成气,同时复合载氧体的Cu:Fe、载氧体的当量比、水蒸气流量和反应温度会对化学链气化制取合成气的过程产生影响;能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增加复合载氧体中的Cu:Fe和载氧体的当量比能有效减少燃料反应器和气化反应器的热负荷。值得说明的是,在模拟条件下,当载氧体的Cu:Fe由1:9升至5:5时,气化系统的循环倍率由65.07降至4.21。在计算模拟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褐煤为原料,在自行搭建的实验室小型固定床装置上进行了化学链气化实验,探究了褐煤化学链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u-Fe基复合载氧体能够在褐煤化学链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优秀的反应活性,能够在以水蒸气为气化介质的条件下高效的对褐煤进行转化,提升合成气的品质,高效地生产富氢合成气。适当增加载氧体的当量比,水蒸气流量以及气化反应的温度都能有效的增加褐煤的碳转化率,适当减少载氧体的当量比、增加水蒸气流量和反应温度能够增加化学链气化系统的气化效率。为了研究复合载氧体还原过程的热效应,在实验室小型固定床装置上,研究不同还原条件下Cu-Fe基复合载氧体的还原过程,通过观察反应装置内部温度变化情况,间接反映体系的能量变化关系,借此研究Cu-Fe基复合载氧体还原的热效应。结果表明,Cu-Fe基复合载氧体在还原气氛或是与褐煤共同还原的过程下还原时能够释放热量,且释放的热量随着Cu-Fe基复合载氧体中Cu:Fe的提高而提高,当载氧体中Cu:Fe为5:5时,还原过程释放的能量能够一定程度上维持实验体系下反应装置的能量需求。
其他文献
BIM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尤其在医疗建筑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阶段节省人力物资和时间成本,更对医疗建筑未来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提供了革新性设想的构建平台。因此探讨BIM技术在医疗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房空间,对BIM技术在医疗空间中的优化和应用进行研究。文章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在
学位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正式发布,为我国在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向指引。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铁路客运站建造与改造项目不断增长。铁路客运站含有高大空间,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者数量多目的广,导致其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具有难点和特殊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绿色客运站评价体系,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高吸光系数、强激子结合能、低陷阱态密度和俄歇复合率等优良特性,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探测器等光电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合成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以在不同基底上生长制备。室温下条件下,通过溶液方法便可以制备量子点、纳米线/片、微米线/片/块、毫米甚至厘米量级的大尺寸单晶、薄膜等结构形貌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通过改变材料卤素组
随着京沪高铁的成功建设与运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新型列车和新型无砟轨道结构系统相继被研发出来。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理条件复杂,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运营期间,部分线路段无砟轨道结构在列车荷载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混凝土劣化现象。针对无砟轨道结构混凝土劣化,现有修复方法多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树脂聚合物,且多以混凝土裂缝修复为主,对表层混凝土快速强化修复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深入,资本与乡村的关系也越发紧密。在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政府与市场不断发力,资本裹挟着巨大的能量投入乡村,引发了新一轮乡建热潮。原本较为内敛的乡村在面对资本潮流时,可触摸到短期利益,却对长久的未来难以辨清,规划实践也因之进退失据,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效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是政府及乡村自身对资本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理性观察资本在乡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从
本论文源于对现代江南地区兴起的中国传统风格式建筑发展的思考与梳理,由于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建造体系的不同,本文选取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外檐构件为研究目标,基于对传统外檐构件的提炼与再分析,提出“要素变量”与“构图变量”两个传统建筑的特征因子,再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论重新讨论两个变量的逻辑关系与影响机制。论文采用从“形式——类型”到“类型——建造”的研究主线,从“形”到“型”研究现代中式建筑外檐构件的表征
伴随着我国内涵式发展目标的不断明确,我国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校园作为新型教育方式的承载地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发生地,其设计质量与舒适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使用状况。然而,当前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校园户外空间的建设目标与学生真实行为活动状况之间存在差距、户外空间的舒适性尤其是热舒适性考虑不足等。本文聚焦南京地区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总结各层级户外空间的典型模式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导致了久坐少动、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高密度城市建设造成公共绿地匮乏,进一步减少了人们接触自然环境、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对居民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完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增强绿地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行为的引导作用,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及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型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内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