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沟灌温室番茄最适行距配置与灌水量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7703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温室番茄多采用膜下沟灌灌水、宽窄行种植,宽行为操作行,窄行为灌水行,宽行和窄行相间排列,这种模式不仅便于作物中后期的田间管理,而且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但在当地温室番茄生产中存在着宽窄行距配置没有统一标准、灌水量凭主观经验确定等问题,成为制约该地区温室番茄提质、增产、增效的重要因素。研究合理的宽窄行距配置,制定科学的灌水量,对于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采用温室田间试验,设置S1(80 cm+60 cm)、S2(95 cm+45 cm)、S3(110 cm+30 cm)三种行距配置,根据蒸发皿累积蒸发量E设置K1(0.50E)、K2(0.75E)、K3(1.00E)三种灌水量水平,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和灌水量组合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品质、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行距配置、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会对番茄的根、冠生长产生影响。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大部分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表明番茄地下根系单一生长指标主宰不了地上冠部的生长情况,同样地上冠部的单一生长指标也决定不了地下根系的生长情况。(2)番茄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生长之间具有互作效应,各处理番茄地上冠部的长势和地下根系的长势较为一致,S3K2处理的番茄根、冠长势均最优,S1K1处理的番茄根、冠长势均最差。番茄地上冠部和地下根系长势在S1、S2行距配置下随灌水量的增加均有递增趋势,而在S3行距配置下则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3)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后减,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不同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采摘前期,同种行距配置下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同种灌水量下叶绿素含量随行距配置的变化总体呈现S3>S2>S1的规律。光合作用在S1、S2行距配置下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强,在S3行距配置下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密切相关。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各处理番茄的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因素的限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果实膨大期最大;不同行距配置和灌水量对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到生育后期较为明显,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与此相反。(4)S1相较于S2、S3行距配置能够增加番茄果实的单果重并同时减小横径变异系数,从而提高番茄的外观品质;S1、S2相较于S3行距配置能够提高番茄果实的口感接受度和VC含量,进而提高番茄的口感和营养品质。灌水量减少会降低果实的单果重,不利于番茄的外观品质;但番茄的口感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口感接受度)则会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提高;VC、番茄红素两项营养品质指标随灌水量的变化趋势不同,VC最大值在灌水量最大(K3)时获得,而番茄红素最大值则在灌水量最小(K1)时获得。(5)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均表明S1K1为品质最优的处理,S3K3为品质最差的处理。运用TOPSIS法将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到不同行距配置和灌水量处理番茄的综合品质排序为:S1K1>S2K1>S3K1>S1K3>S2K3>S2K2>S1K2>S3K2>S3K3。(6)总产量在S1K3和S3K2处理下最大,在S1K2、S2K3、S3K3处理下次之,在S1K1、S2K1、S2K2和S3K1处理下最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在三种行距配置下均随灌水量的减少而显著增加。对各穗果产量分布的分析表明,S1K3和S3K2处理番茄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未出现产量明显较低的果穗。对各区间果产量分布的分析表明,处于125 g≤w<250 g区间的产量最大,总产量的大小受该区间产量的影响也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根、冠长势与总产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较好的根、冠长势带来较高的产量;果实膨大期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也和番茄总产量显著正相关,果实膨大期的Pn和Tr可以作为预测番茄产量的指标。(7)以品质最优为目标并结合灌溉水利用效率时,S1K1处理为最适行距配置与灌水量组合;以产量最高为目标并结合灌溉水利用效率时,S3K2处理为最适行距配置与灌水量组合;以产量和品质综合较优为目标时,S1K3处理为最适行距配置与灌水量组合。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快,使得城镇用水量不断的递增。城市供水管网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期刊
近年来,对负荷预测技术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实用效果。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基础。准确的负荷预测有利于合理地安排电网内部发电机组的起停,减少不必要的旋转储备容量以及合理安排检修计划等。从传统的预测技术,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负荷预测技术不断涌现。常规短期负荷预测技术主要包括指数平滑预测法、回归模型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和灰色预测技术等。智能化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