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维持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可能蕴含大量的微生物资源,然而目前对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组成和群落构建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土壤剖面(深度10 m),分14层(0-0.1、0.1-0.2、0.2-0.4、0.4-0.6、0.6-1、1-1.4、1.4-2、2-3、3-4、4-5、5-6、6-7、7-8、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维持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可能蕴含大量的微生物资源,然而目前对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组成和群落构建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土壤剖面(深度10 m),分14层(0-0.1、0.1-0.2、0.2-0.4、0.4-0.6、0.6-1、1-1.4、1.4-2、2-3、3-4、4-5、5-6、6-7、7-8、8-10m)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构建机制、功能潜势及分子生态网络,旨在深入认识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深度变化特征,并为深层土壤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细菌丰富度在土壤深度0-6 m范围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6-10 m范围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轻微升高。细菌香农(Shannon)多样性在0-7 m范围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7-10 m范围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轻微升高。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随土壤深度加深而显著降低,而绿弯菌门、硬壁菌门、芽单胞菌门和GAL15则在深层土壤有更高的相对丰度。放线菌纲、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而梭菌纲(Clostridia)、NC10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则在深层土壤有较高的相对丰度。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PCo A分析显示细菌群落结构在0-0.4 m、0.4-3 m和3-10 m三个深度区间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随土壤深度加深而显著降低。基于β最近分类指数(βNTI)的计算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剖面深度0-0.4 m)细菌群落构建过程中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比例分别为83.3%和16.7%,表明环境因子限制是影响该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随土壤深度增加,确定性过程的比例降低(58.1%—66.9%),而随机过程的比例增加(33.1%—41.9%),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的随机分布性和扩散性随剖面加深而增加。(2)PICRUSt预测分析表明,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和氨基酸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核苷酸代谢(nucleotide etabolism)和复制和修复(Replication and repair)等在中间层(0.6-3 m)有较高的相对丰度。细胞运动(cell motility)和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等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增高。另外,土壤深度显著影响氮循环相关基因(hao、nirk、nor B、nap A、nas A、nas B、nir B、nrf A)和磷循环相关基因(ybe Y、pho R、pho H、ppa、Int、pst B、pst A、pst C)的丰度,但是不同基因对土壤深度的响应各有异同。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等多个种群相对丰度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土壤剖面深度下细菌KEGG代谢通路基因组成的差异性(β-多样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表明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基因之间存在紧密关联。(3)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结构特征随土壤深度而发生改变。细菌网络中平均聚类系数(avg CC)和平均连接度(avg K)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细菌网络在剖面表层更复杂。构成细菌网络的物种(OTU)之间以正相关连接(71.6%—87.99%)为主,并且正相关连接的比例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说明深层土壤细菌种群间的正相互作用关系更强。表层土壤的平均路径距离(GD)和模块性均大于底层土壤,说明表层细菌网络应对环境变化时更加稳定。细菌网络中的关键种群(keystone taxa)随土壤深度发生改变,从剖面表层到底层依次为变形菌门(0-0.4 m)、酸杆菌门(0.4-3 m)和绿弯菌门(3-10 m)。细菌网络节点功能分析显示,细菌网络中约97%的OTU都属于外围节点(peripherals nodes),而属于模块枢纽(Module hubs)和连接节点(Connectors)的OTU的个数均随土壤加深而降低。
其他文献
冻融条件下,冻胀、盐胀、融沉及溶沉会导致土体变形破坏,从而威胁建筑基础、公路铁路路基等的稳定性。本文采用青海大水桥区域盐渍土经洗盐、人工配置后进行室内冻融试验,探究冻融过程中硫酸盐渍土结晶压力演化规律及含水率、干密度、含盐量对峰值结晶压力的影响。此外,本文通过实测土压力(文中土压力指盐渍土中冰晶压力、盐结晶压力、孔隙水压力等的总和)与宏观结晶压力作对比验证传统结晶压力模型的准确性。主要研究成果与结
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由于强度高、熔点高和抗氧化性好等优异性能,有望应用于航天器鼻锥、翼缘、热防护面板等高温热结构关键部位。高速的飞行环境使航天器结构承受剧烈的动载荷,飞行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动态力学能力,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ZrB2-20%Si C-15%G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应用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开展该材料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确定动态压缩本构模型参
开发利用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是解决我国养殖业长期存在的蛋白质饲料缺乏和顺应当前豆粕减量替代的重要举措。红曲米酒糟是红曲酒的发酵副产物,经测定其干物质中蛋白质水平为46.08%,与豆粕蛋白质含量相当,具备作为替代豆粕的营养学特点。本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以山羊为试验动物,结合瘤胃体外发酵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红曲米酒糟替代豆粕的可行性及其适宜水平。论文分为4个试验。试验一:红曲米酒糟/豆粕山羊瘤胃
土壤重金属监测的传统地球化学手段具有耗费人力、物力、周期长等局限性,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大范围、高效识别土壤重金属的优势,正成为土壤重金属监测的手段。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土壤重金属高背景省份,境内的都柳江流域上游地区是贵州著名的锑矿产地,流域土壤安全对本地区和下游地区环境安全至关重要,快速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必不可少。本文以都柳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实地采集土壤样品,以土壤样品的重金
地下河是碳酸盐岩地区特有的岩溶水文地质现象,是喀斯特地区中地下水出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岩溶地区,查明地下暗河的空间展布特征是岩溶地区取水、用水以及解决相关环境地质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次研究是基于2D地质剖面在Geomodeller软件构建大小井3D地质模型,基于3D地质模型提取区域地质、构造数据,综合水文地貌特征数据,划分大小井地下河系统,并分析大小井地下河发育的层位以及岩溶管道空间结构的展布,
继德国“工业4.0”之后,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2019年1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发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其中研发矿用物料自动识别、抓取、搬运和码放机器人,具备物料识别定位、路径规划、自主移动、安全避障及远程干预等功能,实现生产物料的按时、按需搬运,提高搬运效率,是煤矿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机器人如何能够快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气溶胶作为改变地气辐射收支及云滴形成的基本元素,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作为气溶胶的重要光学特性参数,是大气介质的消光系数在垂直方向上的积分。高精度的AOD不仅可以精确地反映大气污染状况,更能为相关职能部门对大气污染的防范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由于
喀斯特地区于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公路修建中常需要深切河谷大跨径桥梁建设。特大桥岸坡有高差大、坡角陡等特点,还伴有溶蚀卸荷裂隙发育。这些现象造成建设预算增加,还威胁工程安全。所以对溶蚀卸荷带特大桥岸坡稳定性分析及桥址选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正在修建的贵阳某市政特大桥为例进行分析。大桥全场1260米,桥轴线上最大高差380.2米。由于一味追求跨径最小、投资最小,加上对喀斯特地区地质环
为了解万峰湖水生生物重金属含量特征,于2020年9月前往贵州兴义进行水生生物样本的采集。根据万峰湖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和河道型水域环境特点,在其上、中、下游以及库区外共选取18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水样、沉积物、水生生物样本的采集。论文探讨了万峰湖水环境、沉积物、水生生物中8种重金属(As、Cd、Cr、Hg、Pb、Cu、Mn、Zn)含量特征,以及万峰湖水体常规理化因子现状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体中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抗生素使用国,然而抗生素大约只有10-20%被生物体代谢,而未被代谢的部分则直接或间接排入水环境中。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残留抗生素已成为生命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热点。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显著优势在于稳定性高、成本低、氧化性强和降解效率高等,在环境治理和修复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选择四环素和磺胺类抗生素为对象。以提高光催化降解抗生素为目的,成功制备磷负载二氧化钛(P-TiO2)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