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制定一系列限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退耕还林,耕地占补平衡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但当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性不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更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实现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制定一系列限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退耕还林,耕地占补平衡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但当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性不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更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实现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三生空间”的布局与划定成为城市圈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生态环境的关键和基础。本文从“三生空间”的视角,按照“理论基础-数据收集-实证研究-时空分析-结论”的思路,以2000、2005、2010、2015、2020五期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提取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形态;运用Arcgis10.2、Fragstats4.2等软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相关数值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转型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着重解释对水资源、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定量计算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比重。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结合所建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转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指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20年间武汉城市圈生态用地面积基本持平,生活用地增加了 404.68km2。生产用地中,工矿生产用地面积从196.91km2变为1273.24km2,提高了 5.47倍,农业生产用地是研究区内的主导用地类型,面积占比超50%,共减少1527.55km2。仅有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林地生态用地面积占比30%,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域生态用地波动性较大,但总体面积有所上升。(2)在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2000-2005年间共有25中土地利用转型类型没有发生,而到2015-2020年所有64种土地利用转型均有发生,整体以农业生产用地的转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的转入为主,转移量较大,转移面积最多的为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生态用地,共计3562.30km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逐渐增高,到2020年值为15.04%,表明土地变化越来越剧烈;工矿生产用地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最高,最稳定的是林地生态用地,仅有1%的减少量。(3)景观格局指数上,农村生活用地NP值最大,平均为1461,说明其破碎度最高,这与农村居民点分散等有关。武汉城市圈LSI值逐年升高,景观越来越复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业生产用地,与整体景观呈现出相同的增加趋势。土地利用转型从水资源、气候和城市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波动性较强,变化趋势为“W”型,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0.5956变为2020年的0.5875,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三种处于主导地位,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贡献率超过90%。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改善的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生态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的转换促使生态环境改善,贡献率达到73.56%;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林地生态用地向工矿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向农村生活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向工矿生产用地的转换。(4)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和工矿生产用地的急剧增加等都属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也给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首先坚持规划先行、树立规划意识,抢先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布局避免地区间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合理解决土地资源冲突。其次,逐步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土地,为城市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支撑;为了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未来武汉城市圈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STEM 教育是一种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整合在一起的教育,在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近几十年来逐渐走向全球,引起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的关注。STEM教育的学科整合特性、实践性以及学生主体性,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解决情境,强调学生参与的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景观建设与乡村生态修复成为了当前村庄规划与国土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城镇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的进程中,过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乡村布局往往造成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景观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生态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水市余店镇典型村庄为研究区,以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路网密度、人口与居民点布局等人为因素对于区内景观与生态的影响,通过M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知识,更是教师已有知识的核心。自1986年美国教育学家Lee·S·Shulman提出PCK的概念以来,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与教师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体育教师PCK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课堂实录与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与情景知识四个维度对湖北
为探究不同植被-坡位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在三峡山地选择三个典型坡面,植被覆盖类型分别为常绿针叶林(EG)、落叶阔叶和灌木混交林(SDFS)、弃耕草地(DP),在上坡(Upslope)和下坡(Downslope)分别布设一套土壤水分高频监测系统,利用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植被生长期(4-11月)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剖面相似性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特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命题。目前关于何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评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尚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进程中,亟待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而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居民生活工作方式逐渐转变,夜间活动需求逐渐增加,夜间消费规模与比重不断提高,夜间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政策推动夜间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夜间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新的关注焦点。本文以地理学空间视角研究武汉市夜间经济,弥补中国夜间经济研究地理空间视角的空缺。解读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格局,对平衡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布局,构建夜间经济
特权化现象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平等的追求严重背离,因此自共产党建立以来就一直同各种各样的特权化现象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多次颁布针对特权的政策条例,并发动“三反”、“五反”、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来打击特权化现象。但是即便如此,特权化现象仍屡禁不止,乃至反复出现。为何特权化现象在集体化时期能够如此顽固地存在?干部特权化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从这一问题出发,本文构建了干部特权化成因的分析框架
本文以《傅青主女科》为切入点,分析《傅青主女科》在女性疾病认知中的特色,挖掘明清时期医家对女性疾病的认识以及从这些认识中传达出的社会性别符号和内涵。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基本与中医学整体的发展一致,并显示出系统化、专业化、普及化的倾向。《傅青主女科》是明清时期妇科学的代表作,注重养阴补气和因症施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学界对其是否为托名傅山所作有所争议,但无论如何,托名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医学知识建构和社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旅游业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及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其绿色发展对实现黄河流域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生态效率则是衡量旅游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探究黄河流域地级市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本研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风浪考验、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党的初心得以传承、使命持续担当的内在文化基因。理想信念建设则是共产党人补足精神之钙、紧握胜利之钥的灵魂工程。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的历史新境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将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提升为党的建设的根基工程,并围绕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发表了诸多饱含创新性的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