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zhic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表皮生长因子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量单链多肽类细胞因子,它对酸和热稳定。它的显著生物学效应是能够促进内外表皮细胞的生长,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烧伤、创伤、角膜的移植、胃酸、十二指肠溃疡等;还可用于化妆品。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效应使其有很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1960年Cohen首次从小鼠颌下腺中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之后的40几年又陆续在人体和哺乳动物中发现了与表皮生长因子结构与性质相近的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TGF α)、牛痘病毒生长因子(VGF)、休普氏纤维瘤生长因子(SFGF)、粘液瘤生长因子(MGF)、两性调节蛋白(ampiregulin)、双向调节素(arnphiregtuli,AR)、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Epl)、结合肝素的EGF样生长因子(HB-EGF)、痘苗病毒生长因子(VVGF)等,大小都在50~80个氨基酸之间,在一级结构上有20%~90%的同源性,它们都含有六个半胱氨酸,形成3对二硫键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且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构成了表皮生长因子家族。 本实验运用PCR技术人工合成了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成熟肽DNA序列。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pGEX-2T融合表达载体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2T-hEGF。经测序后正确的重组子转化入BL21(DE3.0)表达宿主菌中,加入终浓度为1.0mM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GST-hEGF融合蛋白,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30%以上。经SDS-PAGE电泳,经KCI染色后将分离纯化的原核表达的GST-hEGF的目的条带切下。用液氮研磨成粉末,将含10~20μg融合蛋白的凝胶粉末与弗氏佐剂混匀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GST-hEGF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抗体以1:10000稀释时能够明显检测出细菌总蛋白中的GST-hEGF融合蛋白和纯化的EGF-PEA-scFv融合蛋白。
其他文献
肿瘤是目前人类的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内原癌基因有密切的关系,肿瘤的形成多伴随着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的增多。Cripto-1,也称为畸胎瘤衍化生长因子
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所引起的染色质结构的重塑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得最深入的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催化的
目的:观察围产期的不同阶段孕鼠皮下注射尼古丁对子代水盐代谢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控的影响。方法: (1)分别在孕鼠围产期的不同阶段(妊娠期,G;妊娠期及哺乳期,G+L)皮下注
若将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大肠杆菌从生理环境(37℃)转入低温环境(10-15℃)培养,细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此时,细胞中绝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突然停止,细胞进入停滞期;然而,这个停滞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Ang-Ⅱ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及AT1表达的变化及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否激活,探讨室旁核内Ang-Ⅱ在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