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匪”意识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前人对“匪”的各种论述为基础,首次提出“匪”意识的概念,并以“匪”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具体表现为主要内容和案例。通过对“匪”意识的审美内涵、形成原因、流变历史以及社会影响,对“匪”意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发掘出文学现象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绪论初步分析“匪类”“匪性”等现象,引出了“匪”意识的提法,并对“匪”意识概念、研究现状、研究前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做总结陈述,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做铺垫。二、“匪”意识的审美内涵及原型性文学主题: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是厘清文章提出的“匪”意识的审美内涵,而对于“匪”字的文字学意义探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了解“匪”字及相关词语的含义,才能规范后文所用到词语的审美内涵所指,避免杂糅混乱。精确界定出“匪”意识的审美内涵所在,再探求匪类人群在历史上的活动轨迹,并与已有丰硕研究成果的“侠”意识等作比较,提升了“匪”意识的社会历史地位,并与后文的原型性文学主题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匪”意识的流变:“匪”意识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用文学概念代替文化概念,缩小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确定了论文的文学性研究方向,为避免对整个文学史做综述,走向泛泛而谈,在这一章以各个时期“匪”意识表现的具体特征为纲,力求对特征概括精简,分析到位。四、“匪”意识的形成:在做好历史综述的基础上,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从社会原因、心理原因、文化原因三个方面,提炼出“匪”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五、“匪”意识现象的意义分析。对“匪”、“匪”意识的由来、流变、表现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完成后,进一步论证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十分必要。力图认识“匪”意识在中国一直存在的根源所在,剖析深层影响。“匪”意识的提法虽是第一次提出,但其相关论述已有丰硕成果,因此本文力图在做好文学史文献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抽离出各时期具体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在“匪”意识对国人的深入影响方面深入探讨,力求有所建树。
其他文献
《新书》是汉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贾谊创作,后人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作品。作为秦汉嬗变之际的子书,其内容反思前朝历史,关注汉朝现实,对西汉大一统王朝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南方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钾和速效钾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振荡时间的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同一处理液(即:5克土样加50ml1N乙酸铵振荡5 min)可同时测定交换性钙、
<正>研究目的现代击剑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5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80年代形成了从少年组、青年组到成年组层层衔接的一条龙训练体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栾菊杰为中国击剑获得首
会议
胡应麟是有明一代著名的诗学家,其诗学理论在我国古代的诗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胡应麟诗学理论中,用事是颇具特点而又多有发明之处的一个理论。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具
在设计的历史长河中,欧洲家具的设计风格无疑是独特而又绚丽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方式孕育了多样的艺术设计风格,在这期间的设计师们也是一代一代的成长进步,但不论如何更
本文通过对陈山毓辞赋创作和《赋略》的综合研究,全面阐述了陈山毓的辞赋观。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言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介绍陈山毓的生平及其16
<正>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1930年Fahr首先报道1例,Fahr病以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及大脑半球白质的钙化为特征,临床少见,国内少有报道,现有我院收
目的检测核因子-κB(NF-κ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颅内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其在颅内动脉瘤发生、生长和破裂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四川省人
梁志宏是山西省著名诗人,60年代初开始创作诗歌,80年代因《检察长的眼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创作有抒情诗集六部,叙事诗集四部,神话史诗四部,同时也发表小说、散文、诗
本论文试图突破明清小说的评点著作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背景出发,以偏至之性为基准,把握偏至之性在情性论到性格论的发展中的作用,论述“偏至之性”说对中国古代性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