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与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本选题以此为视角,通过若干专题的研究,探讨北宋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一方面,对宋人眼中的“风俗”进行了界定,即某一社会群体受自然环境及社会条件长期作用,相沿成俗的行为习惯、性情心理及精神风气;另一方面,分析了该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并确定了研究的依据、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从饮茶风尚这一角度探讨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首先,回顾了饮茶风尚的起源及在北宋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下移,礼制化化、精微化、艺术化的加强,及茶学史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论述了这一风俗背景下,茶诗创作世俗化、学术化、哲理化的主题取向。再次,指出了北宋茶诗雅俗并行、崇尚精微的艺术手法。最后,从茶与宋人心态的契合及再现、以俗为雅两个角度反观北宋时期饮茶风尚入诗的诗歌史意义。第二章,从金石书画收藏这一角度探讨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宋人的收藏及研究带动了此时期金石赏鉴诗与论书题画诗创作的繁荣,并影响到这两类诗歌的主题内容与艺术风格。文章从唐至北宋石鼓诗的发展流变,探讨金石赏鉴诗学术性、史鉴性、哲理性的加强。从米芾这一个案入手,论述了北宋时期藏品研究与论书题画诗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的贯通。第三章,从圣节定型这一角度探讨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北宋时期,圣节完成定型,呈现出官方化、规范化、礼制化的特点,并带来圣节期间诗歌创作数量的激增。这部分诗歌,就题材内容而言,应制称颂与寄情言理并行;就艺术风格而言,呈现出想象与写实、神话与史实在固定模式中的交织。除此之外,圣节的定型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忠孝礼制建设的重视,促进了民族交往的频繁,且对民间传统习俗也带来一定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其它题材的诗歌创作。第四章,从上元节庆与上元诗流变这一角度探讨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唐至北宋,礼制化与商业化的加强,“同民乐”的政治导向,审美视角由宏大向精微的转变,标志着上元节庆的转向。这便推动了上元诗主题内容的延展,主要表现在宫廷节俗的关照、民瘼国事的关注、商品交易的展示、生活琐事的关涉及创作主体情理指向的转变五个方面。与此同时,由主题内容表达的需要,上元诗的艺术手法在承继之余也发生了新变,诸如意象的精微化及组合方式的复杂化,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风格的多样化。第五章,以梅尧臣、苏轼为个案从地域风俗这一角度探讨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就梅尧臣而言,他对地域风俗的接受,涵盖地域约四十余处,牵涉风俗囊括诸多领域。地域风俗在他的诗歌中,或成为主题,或作为送别、寄赠、唱和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承载着对现实、对政治的牵挂,或充当着启发哲思的触媒。就苏轼而言,楚蜀、吴越、岭南风俗对其诗歌创作发生着深远影响,在丰富其题材内容的同时,也影响到其诗学理论及诗歌风貌。第六章,以欧阳修、苏轼为个案探讨文人雅集对风俗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欧阳修为中心的文人雅集而言,睢阳五老会的举办及相关奉和诗创作的大量涌现,标志着雅集活动之于风俗诗歌创作繁荣及传播的推动作用。庆历八年中秋赏月宴、嘉祐元年食车螯之会,与会者风俗诗歌展现出的共同的创作取向,昭示着雅集活动为文人间切磋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雅集而言,从熙宁五年以前,到熙宁六年以后及元丰时期,再到元祐年间,文人雅集与风俗的密切结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风俗诗歌的创作及发展轨迹,使得雅集期间的风俗诗歌创作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前面六个专题中得出的风俗影响诗歌创作的规律做一归纳,并结合其他风俗与诗歌资料略作补充。一方面,论述有关北宋风俗的几个问题,即: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加强,涉风俗类著作的大量涌现,精致化与艺术化的审美趋向。另一方面,概述北宋风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风俗推动着诗歌创作的繁荣及传播,丰富了诗歌的主题内容,并引导着其转向,进而也影响到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