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组建。而近年来,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发展成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从2003年末的5.3%逐渐上升到2018年末的12.80%。虽然总资产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仍然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并且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现有文献已对“银行竞争”、“信贷成本”、“银行风险”、“银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基础。但是,现有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一致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从非金融企业角度和从银行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具有差异,而以不同类型的银行样本进行研究也具有差异。已有研究多以西方银行竞争理论和融资理论为理论基础,而中国的商业银行研究应该更加关注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治理特色,尤其是针对亟待找到自身发展路径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论研究。2006年以后,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则逐渐完善,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为本文研究基于中国情境的商业银行理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因此可以缓解因商业银行作用于外部市场环境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监管政策的变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外生场景,也有利于缓解内生性问题。另外,利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经营特征构建面板数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间趋势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多角度分析了省级区域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从省级银行市场集中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的调节作用(第3章);从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的调节作用(第4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良好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而拨备覆盖率衡量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本文进一步从跨区经营监管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的影响因素(第5章)。随着银行业监管趋严,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表外业务隐藏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增长迅速,银行系统性风险随之扩大。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内部治理中的薪酬激励能有效调节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因此,本文最后从高管薪酬延期支付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第6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越低,不良贷款率越高。省级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意味着该省银行市场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垄断,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贷款客户。并且,当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时,未实现跨省经营、非国有和未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检验表明,当银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时,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降低会吸引高风险客户,提高不良贷款率。第二,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或贷款行业属于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其贷款额度在银行贷款总计中占比反而偏低。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但是本文发现,省级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行业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尤其在银行集中度较高的省份更加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放的贷款量越大,其不良贷款率越高。但是,当城市商业银行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后,由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贷款发放不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申请开设新的跨省分行前,会倾向于提高拨备覆盖率;而在完成新设跨省分行的申请和开业后,更倾向于调低拨备覆盖率。城市商业银行被定位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申请设立跨省分支机构时,需要经过监管机构审批,因此,为了向监管机构释放积极信号,城市商业银行在准备申请开设新的跨省分行时,会倾向于提高拨备覆盖率。而在申请获得批复后,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拨备覆盖率向监管机构传递积极信号的动机降低,通过降低拨备覆盖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提高。第四,相比未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了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更小。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能够有效增强城市商业银行高管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敏感度。实施高管薪酬延期支付政策后,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在拓展业务时会更加考虑未来潜在风险,在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会更加谨慎,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会受到负向影响。并且,上述影响在业绩表现较差和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中更为显著。安慰剂检验排除了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时间趋势对上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检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现有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需求方即企业的角度来切入,例如关注企业能否获得信贷融资、融资成本是否降低,以及获得信贷资源后能否促进企业的业绩的增长或投资效率的提高。本文则选择从中国金融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因此,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关文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决策依据。第二,从省级区域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双重维度研究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后果。由于数据的限制,现有关于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上市银行和Bankscope等商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不仅本身在信贷规模、公司治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银行监管政策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第三,进一步梳理了从宏观政策到微观银行决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以区域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宏观政策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决策相结合,探讨省级区域环境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决策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同时嵌入了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行为的研究框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期中国金融行业的重要工作,其中,“发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力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发力金融风险防范”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首先,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应引导城市商业银行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商业银行在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的前提下,参与外地银行市场的竞争,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其次,针对商业银行的各项核心监管指标,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合理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处于不同发展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最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需要从金融市场主体——银行出发,从内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个体和银行业整体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这一中小型银行代表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优化地方金融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