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h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被赞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催生了金融的不断创新、释放出巨大的正面效应。然而,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的法律规制,却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大数据背景下,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分析所产生的结果,往往难以预知,导致传统的“告知与同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失灵了。此外,大数据背景下,在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规制主体、预防性规制制度、责任追究等方面,都逐渐暴露出问题,亟待予以完善。大数据与金融高速融合,必然涉及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而对其使用应当如何规制,是时下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除却引言和结语,正文从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出发,沿着现状与问题分析、域外制度考察、以及提出完善建议的思路展开,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和意义。本部分首先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进行了界定,进而分析了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然后,从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三个方面,阐明了规制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规制的现状及面临的法律问题。本部分首先从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文件、部委规章及文件、其他规范性文件四个层面,阐明了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规制的现状。其后,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规制面临的法律问题,分别从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不明确,金融机构的告知义务不具体,综合性规制主体缺失,预防性规制制度不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性不够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规制面临的法律问题。第三部分,进行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域外考察。本部分依循问题导向的思路,从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金融机构的告知义务、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的规制主体、预防性规制制度、责任追究机制五个方面,考察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并从中总结可供借鉴之处。第四部分,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建议。本部分根据前文的问题分析和域外经验总结,从明确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具体规定金融机构的告知义务、设置综合性规制主体、完善预防性规制制度、增强责任追究机制的有效性五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法律规制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为适应丘陵山区小麦机械化收割的需要,设计了一种梳刷式微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其主要特点是小麦在切割之前,螺旋喂入装置将穗头沿切向压入轴流脱粒滚筒,通过梳脱元件直接对穗
<正>临时调配(extemporaneous compounding/preparation)指的是为满足个体化的临床用药需求,药剂师按照可接受的操作标准,根据医生处方将市售经权威机构批准的药物重新
<正>1引言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缺失,占全国农田总数1/6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因此,准确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对指导土壤的重金属修复将起到积极
Greene把传统的道德判断和社会直觉模型结合起来,提出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一方面是快速、直觉的情感过程,另一方面是慢速、深思的认知推理过程。Green
通过对入罪判断起决定作用的目的论解释以及谨守出罪的实质解释,法益概念发挥着重要的解释论机能。对盗窃罪构成要件的解释,离不开法益观念的指导。"扒窃"、"入户盗窃"和"携
以排舞教学为例,采用两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结果表明,视频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姿态的优美性、舞码的准确性、动作的完成质量和表现力这几个方面影响较大,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源自Lakoff与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 1980),并在Lakoff(1993)中得以深入阐述。本文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