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在本质上具有抽象性,在极大程度上依赖隐喻机制进行概念化。基于人类涉身体验和文化经验的情感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因基于涉身认知能力和涉身体验的共性而具有巨大的异同之处;另一方面,具有不同社会经验背景、百科知识的译者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从隐喻的表征出发对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进行合理推理,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译者在特定语境下采用的认知策略,为认识译者的认知风格提供有效途径。鲁迅小说以丰富充沛的情感表达和传神的人物描写见长,为情感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迄今为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文学作品译者的翻译过程进行推理描述的研究则少之甚少。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以鲁迅小说和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两大英译本建立平行语料库,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文和英译本中情感隐喻的分布和特点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探究,并且对译者的认知创造性和情感隐喻的识解偏好进行考察。本研究发现:(1)选取的18篇鲁迅小说中主要包含七类情感隐喻:分别为愤怒、焦虑、难堪(害羞)、害怕、开心、悲伤、惊讶隐喻,其中害怕和开心隐喻占比最高,其次是愤怒、难堪(害羞)和悲伤隐喻,这七类情感隐喻均与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构建息息相关;(2)两译本中的情感隐喻数量明显大于原文,愤怒、害怕和悲伤隐喻的这一特点尤为显著。这一点反映了在翻译鲁迅小说情感隐喻的过程中,译者们做出了大量创造性的增译工作。原文中通过平白直接的语言描述情感之处,两译本倾向于用隐喻性的表达对其进行概念化;(3)原文和译文中的情感隐喻均依托于人类共有的生理体验和对客观识解的认知能力进行概念化,但在两种情况下译者会在重构情感隐喻的过程中做出调整。第一,文化规约性会对目标语的语言表征进行约束;其二,译者会借助认知识解的不同维度,为达成某种语境效果在翻译过程中主动做出调整;(4)从鲁迅小说译本中的情感隐喻翻译出发考察译者的认知偏好,发现译者们呈现情感隐喻时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模式。杨、戴更倾向于使用具体化识解,习惯使用复制和调整的方式重构原文的情感隐喻,译文中的主观化程度更高,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较为被动的翻译风格;而蓝诗玲有时会选择图式化识解省略细节,倾向于对原文中直接表达的抽象情感进行概念化,译文呈现更高程度的客观化。该研究从识解的角度揭示了鲁迅小说原文和译文中情感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不仅证实了识解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也有利于加深读者对鲁迅小说英译者认知偏好的认识。此外,该研究也为文学翻译实践带来一定启示,为情感隐喻提供了创造性翻译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