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要求,要想经济健康地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简称“五化”)的协调发展是捷径也是前提条件,本文以辽宁省的77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偏相关等方法对辽宁省县区“五化”的耦合协调的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对各指数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辽宁省县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城镇化水平,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大,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省内差异比较大,发展速度上的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有所减弱,综合发展中等水平区域数量增多,主要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老边区等分别为大连、营口等市辖郊区靠近中心城区的区位使其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城市中心带动辐射作用较明显。五个子系统均对综合发展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农业化和工业化的依存度最高,没有干扰系统的存在。2.辽宁省各县区之间的耦合度指数较高,多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且耦合程度逐渐增强,县区间“五化”子系统间的发展大多处于良性的同步发展状态;“五化”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多数县区协调度都有增加,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协调发展较好的县区分布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哈大”铁路沿线,辽宁省中部平原区协调发展水平也较好,“五化”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呈阶梯状分布体现在“东西向”的“哈大”线东西部递减发展格局,各区域协调发展速度均有所上升,按发展速度排序为辽西>辽北>辽东>辽南,辖区为主要协调区域,协调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耦合水平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高,协调程度就高。3.辽宁省县区单元的“五化”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程度逐渐增强,2009年—2015年变化明显的地区是辽阳、鞍山、盘锦、营口、法库、康平、昌图由次热点区域变为热点区域,庄河、岫岩县、西丰县由次热点转变为次冷点区域,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态势,热点区域沿着“沈大”城市轴集聚分布,且随着距离的增加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越不明显,空间相关性也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