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研究(1917-1937)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324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化办学既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品质和重要特征。近代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和“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变革需求,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对照国际标准进行变革,不但为国内教育和社会事业变革提供有力支撑,而且也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承担双一流建设使命的众多大学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之间具有内在的历史连续性。为有效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回应人民群众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期待,双一流建设大学需要在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校史中挖掘丰富的国际化办学思想,传承国际化办学精髓。本文以国立大学为切入点,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分析视角,以民国(1917-1937)国立大学的办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分析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缘起、理念与实践举措,探究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影响、不足与困难,总结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的特征与历史启示。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开展国际化办学是历史的必然。传统中国“天下”观的不断解体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西文化整合的不断反思,推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全球意识的形成。蓬勃发展的留学教育是全球意识从观念走向实践的重要反映,不但构成民初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而且为中国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一战以来国际社会对战争的不断反思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走上国际舞台提供了契机。为顺应国际潮流和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学界也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运动。在国内国际双重力量影响下,国立大学校长倡导大学开展国际化办学:在办学方针上,强调博采众长,中外融通;在办学使命上,倡导服务民族复兴,推动中国学术独立;在办学目标上,强调建设“新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为贯彻和落实办学理念、办学使命和办学目标,国立大学校长强调面向世界培养知世界和服务中国的国际化人才,要求建设承续人类发展智慧和包容中外文明的大学课程,主张大力聘任学诣一流的海内外人士充任教师。在国内、国际环境和国立大学校长办学理念驱动下,国立大学积极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元素整合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当中。在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上,国立大学既延聘留学生与外籍学者充实教师队伍,又采取多种方式遣送在校教师出国进修,推动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向专业化、学术化转型。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上,国立大学既借鉴国外知名大学课程又将跨文化元素融入本土课程中,促进了大学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在学生国际流动方面,国立大学既遣派在校学生出国教育考察和留学,又为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提供服务,拓展了大学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国立大学既博采国际教育资源又积极开展双边交流,努力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平衡。总体来看,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开展的国际化办学实践是一场不平衡、不充分的国际化变革,各国立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水平上存在差距,且对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国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松散走向联结,国际化办学经历了一个从办学自主向政府规制的发展过程。同时,国立大学国际化办学重心逐渐从人文社科向实科转移。此外,在中西文化关系的不断反思过程中,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开始走向文化自觉的序幕。在政府、社会团体和外国文教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国立大学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对中国教育、社会变革与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引发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反思,初步奠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办学路径。其次,通过大学师生的国际流动与学术出版物的国际赠换,国立大学与国外文教机构、学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促进了中国国际学术网络建构。此外,国立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外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另外,国立大学在国际化办学中注重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最后,国立大学开展的国际化办学培养了大量的一流人才,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准备。但整体来看,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开展的国际化办学尚处探索阶段,国际化办学存在着双边合作不足、严重依附欧美教育资源、发展规划与执行效果存在区隔、推进机构设置阙如等弊端。究其缘由,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缺乏稳定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厚重的国际化办学基础、足量的国际化办学经费。与此同时,出国留学教育作为国立大学参与国际交流的最重要渠道,也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学术独立追求。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历史启示有五个方面:首先,“和而不同”是国际化办学的基本要求,国际化办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的统一;其次,校长和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是国际化办学的关键,应积极推进国际化视野的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然后,制度建设是国际化办学的基点,须加强国际化办学的制度建设,为大学国际化变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生命力,要重视中外教育文化的积淀与融合,确保国际化办学的文化供给;最后,文化外交是国际化办学的应有职能,大学要在国际文教交流中维护国家利益和承担国际责任。
其他文献
<正>2021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重大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在党的宗教工作史上书写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了令人鼓舞的重要讲话,观大局谋大势、指方向明方略,彰显了党中央驾驭新时代宗教工作的自信姿态和从容气度。
期刊
全株构树粗蛋白质含量高,方便机械刈割,生物产量高,是理想的非常规畜禽蛋白质饲料资源。合理的收获、加工及利用方式不仅能有效保留全株构树中的营养成分,并还对推动构树产业化深加工至关重要。与未发酵构树相比,发酵能有效提高其粗蛋白质、粗脂肪,降低粗纤维和单宁含量,降低pH,提高乳酸含量,明显改善营养成分和饲料品质。本文对影响全株构树发酵品质的因素及其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探索全株构树发酵品质的系统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宗教工作的历史进路,中国化始终是我们党关于宗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坚持的根本方向。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作出的重要论断。从理论生成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赓续繁荣中,追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旨归看,要从正确处理我国伊斯兰教问题的深远意义中,理解伊斯兰教中
贝多芬《bE大调钢琴奏鸣曲(Op.81a)》创作于1809-1810年,属于贝多芬音乐创作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贝多芬首次为作品亲附标题,三个乐章标题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第二乐章“别后”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段落,虽然形式短小但内容富有韵味。本文对该作品第二乐章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以音乐分析的视角为切入点,对该作品的第二乐章进行演奏诠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不仅体现在如何“上好大学”的高等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阶段亦是如此。小学低年级不仅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开启学校生活的起始阶段,是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掌握学习和生活技能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今后的学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小学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行为要求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都与幼儿园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一些低年级小
乍浦港位于杭州湾北岸,长期以来一直是江浙地区的海防重镇、咽喉要地。清朝康熙帝开海禁后,沿海地区的对日贸易迅猛发展,乍浦也抓住有利机遇开展对日贸易。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水路交通、优惠的进出口税率等优势条件,加之中日两国的政策倾斜,乍浦逐渐在沿海地区众多海港中脱颖而出,成为清朝对日贸易的中心口岸,甚至在乾隆中期以后取得了对日贸易的独占地位。乍浦中日贸易的商品种类丰富,进口品以洋铜、海产品为主
<正>近几年,山东省济南市根据养羊业实际情况,围绕“秸秆-羊-肥-田”农牧循环生产模式持续发力,以规模羊场为纽带,打造循环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示范推广“秸秆-羊-肥-田”循环农业综合技术,克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的问题,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集约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利用三方面的问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期刊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英语辩论作为最具思辨性的英语公共演讲活动,对参与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以深圳市一初中学校为期两年的英语辩论校本课程实证研究为例,证实了系统性的英语辩论课程及有规律的辩论训练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思维品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克服村民文化旅游理念认识浅显、乡村缺乏优秀人才、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等问题,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特色、保护传统文化、引进人力资源、推进智慧旅游等措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目的 探究学习困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3~6年级的学习困难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非学习困难儿童(普通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入选学习困难儿童67名,普通儿童(对照) 64名。学习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儿童(P<0.05);学习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勇敢、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