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K3基因在先天性脊柱侧凸中的突变谱及致病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68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由胚胎时期体节发育异常而出现脊柱椎体的形成障碍和/或分节不良所致。畸形在胚胎期或儿时可出现,脊柱的异常弯曲可导致身材矮小、剃刀背以及胸廓畸形等,影响患儿心肺功能及日常活动,严重时需要手术干预,给患儿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目前C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借助遗传学研究手段探索CS的病因,早期精准诊疗及预测病情进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ALPK3编码非典型蛋白激酶家族的α-激酶3,其小鼠同源基因Alpk3(或Midori)在小鼠胚胎期的心脏以及成年时期的心脏和骨骼肌中显著表达。在人类中,ALPK3致病性突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扩张性心肌病和/或肥厚性心肌病,其中过半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身材矮小、特殊面容、腭裂、颈蹼、关节挛缩及进展性脊柱侧凸/侧后凸等心脏外表现。颅面部畸形、发育迟缓、关节挛缩以及心血管系统病变常在CS患者中作为伴随症状出现,提示ALPK3致病性突变可能是CS的潜在病因之一,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该基因在CS队列中致病性评估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CS队列中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信息,筛选ALPK3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并进一步探索ALPK3基因及其产物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在C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一步扩充CS的致病基因谱,为CS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我们对系统解析脊柱侧凸及相关合并症(Deciphering Disorders Involving Scoliosis and COmorbidities,DISCO)国际协作组队列中的420例CS患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 WES和相关分析,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高度可疑致病的ALPK3基因突变位点。第二部分: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Alp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采用Miro-CT和骨骼染色等方法对小鼠进行表型验证,观察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时间点小鼠脊柱表型的差异。第三部分: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纯合型Alpk3基因敲除小鼠(Alpk3-/-)和野生型小鼠椎旁肌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并通过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初步探究了差异蛋白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我们在420例CS患者中筛选出2例隐性遗传的ALPK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ompound heterozygous variant),分别为 c.1148G>A/c.53385339delTG 以及c.4840C>T/c.3061C>T,在既往文献中均未被报道过。生信工具打分提示突变具有较高的致病性,考虑为可能致病(likely pathogenic,LP)突变。这2例患者表现出与文献中相似的心肌病合并颅面部-骨骼畸形临床表型,包括不同程度的扩张性心肌病和/或肥厚性心肌病,进行性加重的颈段及胸段/胸腰段脊柱畸形,双眼下斜、张口角小、低耳位等颅面部畸形,以及发际线低、颈蹼、关节挛缩屈曲伴活动受限等。第二部分: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Alp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Micro-CT、骨骼染色等方法证实45.5%(25/55)的纯合小鼠(Alpk3-/-)存在脊柱椎体发育异常或分节不良或进展性的寰枢椎融合等表型,发生率远高于杂合小鼠(Alpk3-/-)和野生型小鼠,且畸形更为严重。此外,我们发现Alpk3--小鼠在不同时期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哺乳期后(出生3周后)开始出现脊柱表型,青春期至性成熟期(出生后3-12周)脊柱畸形发病率随周龄增加呈现增长趋势,至成年后(出生后12周)趋于稳定。第三部分:我们对Alpk3-/-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脊柱椎旁肌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79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16种在Alpk3-/-小鼠中表达显著上调而另外63种显著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调节中心体的复制、聚集等生物过程,富集于高尔基体、兴奋性细胞突触等细胞成分,以及调控转录辅助激活因子、跨膜信号受体以及亚精胺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剪接体、谷胱甘肽代谢以及PPAR信号等通路。STRING数据库显示,ALPK3与同为差异表达蛋白的OBSL1存在相互作用关联。研究结论:ALPK3可作为CS的重要致病候选基因,ALPK3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以心肌病合并颅面部-骨骼畸形为特点的CS,且椎体畸形可呈现出进展性加重的特点。我们猜测Alpk3基因的致病突变可能在小鼠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致病机制可能为通过影响小鼠椎旁肌机械力学功能以及分化、再生、脂代谢等生理过程,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Alpk3和Obs11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或在骨骼畸形的发病中存在相似的致病机制。此外,Alp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可较好地模拟ALPK3基因缺陷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作为后续研究基因功能以及致病机制的有力工具。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约占总心衰患者的50%,其住院率和死亡率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相近。临床治疗大多采用HFrEF治疗相关药物,治疗目标多为改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并发症,进而缓解心衰体征,暂无特效治疗药物。针对HFpEF的药物研发及药物临床研究既往已开展多项,在动物
学位
第一部分 四种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特征总结与比较背景:皮肤镜已被证实有助于血管性皮肤病的辅助诊断,目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表现相继被报道,但现有的皮肤镜特征并不全面。目的:全面总结和比较中国汉族人群中四种不同类型血管性皮肤病(婴儿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血管角皮瘤和化脓性肉芽肿)的皮肤镜特征。方法:以接触性非偏振模式收集31例婴儿血管瘤、172例樱桃状血管瘤、31例血管角皮瘤、45例化脓性肉
学位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钙化病变是老年瓣膜病变最常见的病理改变,针对主动脉瓣病变,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手术以及介入治疗,但医疗资源耗费大,手术风险高。目前多项关于他汀类和ACEi类药物治疗和预防CAVD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主动脉瓣膜
学位
背景: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PAH)属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因持续的左向右分流刺激导致肺血管不可逆重构,最终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衰竭。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是指内
学位
在白酒的酿造生产过程中,酸度是一项重要的酿造指标。酸胁迫对白酒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发酵的进行对曲药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重塑等方面。该研究在实验室构建白酒固态发酵模型,分别设置低、中、高三种酸度条件,探究白酒酿造过程中的酸胁迫对糟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度的影响下,产酸细菌和耐酸性强的芽孢杆菌相对丰度增加,耐酸性差的细菌相对丰度降低;真菌门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窖内溶氧
期刊
背景:结核潜伏感染(LTBI)人群是一个庞大的活动性肺结核(ATB)潜在患者库,针对LTBI人群中的发病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社区发病率的直接手段,也是落实“精准干预”的必然需求。探索与LTBI发病以及LTBI治疗反应相关的分子标识将为更加快速准确的界定干预对象、实时评价干预目标人群对预防性治疗的反应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适宜国情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技术体系的完善。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建立的生物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是一类罕见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多呈惰性病程,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克隆扩增为特征,骨髓为主要受累器官,表现为血细胞减低,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症状。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但优势克隆持续存在。T-LGLL致病机制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中我们拟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及免疫组库测序分析鉴定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及T细胞克隆型。方法:收集5例T-LGLL患者免疫
学位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造成的肝脏疾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尽管现有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对HCV慢性感染有95%以上的应答,但有效的疫苗是彻底消除HCV感染和降低HCV相关疾病负担不可替代的手段。由于HCV病毒基因组的高变异,导致近百种不同基因亚型病毒株的出现和严重的免疫逃逸现象。迄今为止,尚未研发出成功有效的HCV疫苗。针对HCV疫苗的研发难点,为了提升疫苗的抗原覆盖度,我们设计和构建了一种模拟HCV
学位
[背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被认为是肺栓塞远期并发症,自然预后不良。尽管近年来预后得到改善,但关于CTEPH患者10年以上的随访资料仍十分匮乏。[目的]探究中国CTEPH患者临床特征、长期预后以及抗凝治疗的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本中心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
学位
背景和目的通过握力衡量的肌肉力量水平较低与死亡及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既往握力与临床结局的研究大多来自欧美,中国本土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并且握力与癌症发病的关联尚待探索。CVD作为人群主要死因,可用已有成熟的预测模型对个体CVD风险进行分层,握力测试作为一种快速且经济的方法加入原有模型是否会增加预测性能有待研究。近年来随着预测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