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蚀地貌不仅能反映区域环境与大气环流状况,还为风成沉积提供物质来源。因此研究风蚀地貌的演变对了解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岸沙丘、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风蚀地貌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湿润、半湿润风蚀地貌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研究的鄱阳湖湖滨的沙山是形成于湿润地区规模较大的风沙堆积地貌,在星子县沙岭沙山上发育的近平行展布的垄、槽地貌则属于线性风蚀地貌,但其成因、发育演化过程尚未明确。研究沙岭沙山线性风蚀地貌有助于丰富湿润区风沙地貌学内容,也可为湿润区沙化环境的治理提供依据。论文通过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实验等手段,研究了沙山风蚀地貌的类型与形态特征、各类风蚀地貌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分析了研究区风况、风蚀地貌不同部位的最大/平均风速、输沙势以及地形、地层等因素,确定了本区风蚀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对风蚀地貌进行光释光测年,获得了风蚀地貌的形成年龄。研究结果表明:(1)沙山线性风蚀地貌可以划分为风蚀坑、风蚀槽、风蚀垄和风蚀残墩这4种类型。4类风蚀地貌的长宽比从大到小依次为风蚀槽、风蚀垄、风蚀坑、风蚀残墩。风蚀坑多分布于临湖的陡坡与山脊部位,风蚀槽与风蚀垄共生且多分布于沙山迎风坡,风蚀残墩分布于山脊与迎风坡的上部。(2)沙山目前属于窄单峰高风能的风场环境,为沙山风蚀地貌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大沙山改变近地面气流,导致气流在迎风坡加速,风蚀作用相应增强,最强的风蚀作用出现在山脊附近;砂层与粉砂层交替出现有利于风蚀垄、风蚀残墩的形成。综合分析线性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与组合、风蚀地貌形成年代等因素,本文认为沙山线性风蚀地貌发育具有2个规律:(1)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性地貌分别是风蚀坑、风蚀垄(槽)、风蚀残墩,换言之,这些风蚀地貌具有继承性;(2)风蚀地貌光释光年代表明,沙山经历了2个风蚀期,第1期可能是6-7ka前,第2期则是03ka前,后者尚处于第1阶段,即风蚀坑阶段。由此可见,沙山风蚀地貌属于一个3段2期的发育模式。依据线性风蚀地貌的形成年代并结合区域的古气候变化记录、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本文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沙山线性风蚀地貌发育的主要原因。前人的研究发现风蚀坑多发展为风沙堆积地貌,例如抛物线型沙丘或线性沙丘,而本区风蚀坑则可发展为其他类型的风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