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综合应用GIS、RS技术,以1980年航片、1997年SPOT和2007年ALOS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小尺度区域1980年至2007年间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状况,最终获得了研究区域的荒漠化景观指数,编制了研究区荒漠化强度分级图,实现了对该地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并探讨了荒漠化演变的驱动机制,以供相关职能部门采取防治措施。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依据荒漠化分类系统,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分为:轻度、中度、严重荒漠化。研究区总土地面积27651.6 hm2,198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5457.6 hm2,占总土地的55.9%,其中严重荒漠化土地为8969.8 hm2,中度荒漠化土地为3357.1hm2,轻度荒漠化土地为3130.7 hm2;1997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6010.1 hm2,占总土地的57.9%,其中严重荒漠化土地为6367.3 hm2,中度荒漠化土地为4306.0hm2,轻度荒漠化土地为5336.7 hm2;2007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211.6 hm2,占总土地的51.4%,其中严重荒漠化土地为4240.1 hm2,中度荒漠化土地为5604.2hm2,轻度荒漠化土地为4366.8 hm2。研究时段内,从荒漠化所占比例来看,荒漠化土地面积均超过总土地面积的1/2,对整个区域景观格局起着重要控制作用。从荒漠化程度构成上看,各个时段内严重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都占较高比例且有逐年增加趋势,而轻度荒漠化所占比例较小且呈逐年减少趋势,因此,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总荒漠化面积减少1246.5hm2,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247.1 hm2和1236.1 hm2,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729.7 hm2,荒漠化主导类型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1980年土地以严重荒漠化土地为主,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58.0%,轻度荒漠化只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0.3%,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与毛乌素沙地相连。1997年,荒漠化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占到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7.9%,但是荒漠化程度有所降低,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与1980年相比减少了29.01%,轻度荒漠化土地则增加了70.5%,占到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各荒漠化类型的大小和分布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张,研究区东南方向有少量荒漠化景观出现。2007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下降到14211.2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1.39%,其中严重荒漠化土地下降明显,面积减少到4240.1hm2,不足1980年的1/2,仅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9.84%,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则较大幅度增加,占荒漠化土地的39.44%,轻度荒漠化土地有所减少,占荒漠化土地的30.7%。(3)研究区各级别荒漠化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斑块平均面积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高,景观类型呈离散型分布。在研究时段,各景观斑块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轻度荒漠化景观斑块数量增加程度较大,2007年较1980年增加了约151.61%。斑块个数越多,斑块的平均面积指数减小,严重荒漠化景观、中度荒漠化景观、轻度荒漠化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分别减小了65. 62%,6.74%,44.56%,表明研究区荒漠化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4)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上升,轻度、中度荒漠化景观的边缘密度越来越高,边缘效应逐渐增大。研究区严重荒漠化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景观形状指数变得越来越低,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易受周边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是由自然、人文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所致的。采用人为影响指数模型,得出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区域整体的影响正与日俱增,区域人为影响指数从1980年的21.99%,增加到2007年的26.34%,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