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九位,在我国居于第二位,目前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食管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低于30%。如何早期发现食管肿瘤,及早控制食管癌前病变的发展,提高生存率,延长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一直是医疗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一种分子量为40kD的I型跨膜糖蛋白,属Ca2+非依赖性黏附分子,由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基因(tumor-associated calcium signal transducer 1, TACSTD1)编码。其功能可能涉及细胞间或上皮细胞基质的黏附,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关系密切。在国外针对EP-CAM的报道,较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的研究上,针对食管癌的研究为数不多,也主要是对食管腺癌的分析。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P-CAM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不典型增生和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以及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EP-CAM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食管癌监测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食管癌、食管增生的病理组织标本和血清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和河北省磁县医院。食管癌例32例,其中25例经手术治疗;食管不典型增生的病例28例,组织取材为胃镜咬检的组织块;取食管癌手术远端,病理诊断为正常的食管黏膜10例作为正常组织对照。食管癌患者的血清为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患者开始进食后采取;食管不典型增生患者的血清为胃镜检查前出凝血时间检测剩余后的血清;正常血清取11例身体健康的献血员血清作为正常血清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p-CAM在食管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根据Dako评分系统,0 ---- 3+的评分标准:0---不显色或少于10%的肿瘤细胞呈现任何水平的阳性染色;1+----超过10%的肿瘤细胞膜呈现微弱染色,只在部分细胞膜上染色;2+----超过10%的肿瘤细胞膜全部弱染色;3+----超过10%的肿瘤细胞膜全部呈现强染色。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Ep-CAM水平。结果判断:每个标准品和标本的OD值应减去零孔的OD值,根据标准品浓度及吸光度做出标准曲线,根据各待测样品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读出相应浓度,再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实际浓度。统计学方法:应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对Dako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血清Ep-CAM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Ep-CAM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不典型增生、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在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p- CAM表达均为阴性,但在28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2.9%(12/28),但其表达强度明显低于食管癌组织。在25例食管癌的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96%(24/25)。三组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明显(P<0.05)。2 Ep-CAM在正常食管、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三组间Ep-CAM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Ep-CAM水平最高,其次为食管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食管正常者血清中的Ep-CAM水平最低。3食管黏膜不同程度增生患者血清中Ep-CAM表达水平:将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依据病理学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明显(P=0.038)。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两组间的Ep-CAM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血清中Ep-CAM水平与食管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根据患者术后的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组,患者血清中Ep-CAM水平与肿瘤的大小、侵润深度、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是否转移明显正相关(P=0.006)。5血清中Ep-CAM水平在食管癌切除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血清中Ep-CAM在食管癌手术切除后,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术后7天,其水平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1食管黏膜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即出现Ep-CAM在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2 Ep-CAM在食管黏膜的不同病变阶段呈梯度表达。3 Ep-CAM与食管癌的转移明显相关,其表达可能介入食管癌的转移机制之中。未发现Ep-CAM与食管癌其它病理特征相关。4手术后Ep-CAM的表达显著下降,Ep-CAM可作为食管癌的监测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