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叶骆驼刺杆状DNA病毒及其ORF4编码蛋白与启动子的功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隶属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是一种类反转录病毒(pararetrovirus),其基因组为不完全环化的双链DNA,大小在7.2 kb~9.2 kb,包含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IR)及三个典型ORFs(ORF1、ORF2、ORF3),其中ORF3最大,编码一个~216 kDa多聚蛋白,包含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AP)、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RNA酶H(ribonuclease H,RNase H)等保守功能区。目前,已经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中发现了杆状DNA病毒,但尚未在高寒地区的植物中发现此类病毒。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豆科(Leguminosae sp.)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寒地区。在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前期以塔克拉玛干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为实验材料,构建了疏叶骆驼刺的转录组数据库。Blast分析发现其中2个转录本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基因组序列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且其丰度与干旱胁迫正相关。这些数据暗示,疏叶骆驼刺中可能含有一种杆状DNA病毒,因而暂时命名为疏叶骆驼刺杆状病毒(Alhagi bacilliform virus,ABV)。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继续开展了ABV基因组克隆、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以及ABV编码基因及调控序列功能的研究,具体如下:  1)ABV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以塔克拉玛干疏叶骆驼刺总DNA为模板,利用PCR分段克隆,获得了长度为7068 nt的ABV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没有发现完整的IR及ORF1序列,但推测其含有对应杆状DNA病毒ORF2、ORF3、ORF4的遗传信息,且ORF3编码蛋白包含典型的AP、RT-RNaseH及CP等保守功能区;利用保守功能区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杆状DNA病毒属成员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BV与杆状DNA病毒具有较高同源性;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及ICTV规定的杆状DNA病毒分类标准,证明ABV隶属于杆状DNA病毒属,为该病毒属的一个新的种。  利用Southern杂交和反向PCR证明了ABV基因组已经整合进入疏叶骆驼刺基因组,以内源类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es,EPRV)的形式存在,且整合的ABV元件可能经历了复杂的DNA重组。  分析了我国西北12个不同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的疏叶骆驼刺总DNA,结果仅在阿克苏温宿县、阿克苏乌什县和阿拉尔市等三个邻近地区的样本中没有扩增得到ABV RT-RNaseH保守区,表明ABV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中广泛存在。  2)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  利用qRT-PCR证实了PEG处理能够诱导疏叶骆驼刺幼苗ORF4 mRNA的表达,由此推测内源ABV元件可能与疏叶骆驼刺抗旱特性正相关。  克隆了ABV ORF4启动子(ORF4-P),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ORF4-P-GUS,转化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与GUS定量分析,证明ORF4-P具有干旱诱导表达的特征。  克隆了ABV ORF4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显示ORF4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ORF4,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ORF4植株表现莲座叶增多,抽薹推迟等特征,且在甘露醇处理条件下,其根系明显长于野生型。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典型高寒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杆状DNA病毒—ABV,并揭示ABV以内源病毒形式存在于疏叶骆驼刺;根据ABV ORF4启动子及编码蛋白功能的初步分析,疏叶骆驼刺可能利用内源ABV元件,调控基因表达或表达蛋白,从而提高其抵御非生物胁迫比如干旱的能力。
其他文献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是从植入前的胚胎内细胞团(Inner mass cells,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分离和克隆的具有多潜能性细胞。胚胎干
水稻(Oryza sativa)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水稻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以解析水稻全部基因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成为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大型突变体库是水稻功
在航天领域,压缩是解决海量数据给有限信道带宽带来压力的主要措施之一,遥感图像因其获取代价很高所以特别珍贵,也给压缩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能即提高压缩比,又能保证还原后
语音信号分离在语音识别、计算机听觉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SS)是指在只知道观测信号而源信号与传输信道
本研究作为“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大型人工生态反应器的探索性研究”的一部分,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采用田间试验(2004.6~2004.10)和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2004.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