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训练分期(周期Periodization)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早在20世纪初,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赛事重新恢复正常,有关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研究在前苏联得到了广泛的开展。1964年,马特维也夫(Matveyev)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正式形成。多年来,马特维也夫(Matveyev)的运动训练分期(周期Periodization)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并在训练实践中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赛系统的发展变化,使得马特维也夫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周期)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之间时有冲突和碰撞产生,从而引起人们不断的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因此,大半个世纪以来,运动训练分期(周期)理论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因此使得传统运动训练分期(周期)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新发展。但是,遗憾的是,无论是传统的周期理论还是新的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范围始终局限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因此,传统运动训练分期(周期)理论和新的周期理论在对其它运动项目,特别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指导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满足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对不同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周期特征进行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由于现代竞技体育竞赛系统带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征,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周期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法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能主导类项群、技能主导表现难美性项群、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个人隔网对抗性项群和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等五大类八个项群高水平运动员年度周期中的参赛次数、竞赛日程分布及运动成绩变化、周期划分、训练内容安排、运动负荷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了各项群运动员(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典型特征。进而通过对各项群年度周期的典型特征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重新聚类,从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马特维也夫周期理论的基本训练思想,对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实践,特别是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实践,仍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2 使运动员在重要的比赛时段展现出理想的竞技状态,是确定大周期训练安排的基本依据;适宜次数的参赛安排是保持各项群运动员(队)年度竞技状态的稳定,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不同项群年度训练中宜采用不同模式的周期安排: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个人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中可采用双大周期或多大周期模式;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年度训练安排多以单大周期模式为主体,同时可根据不同的参赛任务及组队需要,相应安排附加的微缩大周期或中周期;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年度训练安排中,依不同的参赛目的,可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亦可采用多大周期模式。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通常有助于运动员在年度最主要的比赛中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采用多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通常有助于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有良好的竞技表现; 4 不同项群年度周期不同训练阶段的时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能主导类项群通常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的时间较长,竞赛期较短。第二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较短,竞赛期时间较长。其中耐力性项群第二个准备期的时间长于速度及力量性项群,而竞赛期短于速度及力量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技心能土导类表现准确性、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通常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持续时间较一长,各大周期总的持续时间较短: —技战能土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年度周期中竞赛期的持续时间远远长于准备期,竞赛期内多采用3一7大的小周期安排; 5各项群年度训练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发展其主导竞技能力安排相应的专项性练习。各项群训练内容的安排程序具有相似的特征,通常由一般或基础性训练过渡到专项训练,再过渡到比赛性练习,继而参加训练性比赛、一般性比赛和重大比赛; 6不同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力量性项群及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以无氧强度负荷为主,运动负荷量与强度的波动幅度较小。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随着成套动作难度即负荷强度的增加,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增大;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年度有氧及混合性负荷所占比例较大,年度运动负荷量与强度呈波浪型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依具体运动项目的不同还承受着大小不等的体力负荷;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个人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年度承受的负荷种类较多,既要承受大量无氧、混合、有氧等体力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