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研究者都会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中国并没有拥有过真正的现代主义。的确,现代主义同浪漫主义及其它文学流派一样都属于舶来品,浸透着浓厚的异域色彩。但也不能否定,中国的大多数作家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拿来”过程中已不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西方现代主义浓厚的理性和客观性对于中国国情的不适应,因此,它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早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提及现代主义,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是一个迷人的存在。它在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和成熟。在现代诗派的成长过程中,戴望舒以独特的个性和中西融合的创作特色影响了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倾向,他在转变诗人身份的过程中践行了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并成为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本文将从现代主义出发,探讨戴望舒及其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践行。本论文分别从下面几章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现代主义的界定和简单介绍了中国现代诗派的由来,以及在现代诗派视野之下的戴望舒研究现状,同时指出其论文创新点所在。第一章主要是从现代诗派的大视野中来看待戴望舒的身份、地位和创作特质,在这一章中,从不同的三种方向论述了戴望舒从“新月”走向“现代”的转变及其原因。并且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来界定戴望舒为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最佳整合者,为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再次,对戴望舒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做了论述。第二章从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我底记忆》:戴望舒从“音乐美”的世界里走出,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完成了华丽转变。而《望舒草》却代表着戴望舒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在具体阐释中探讨戴望舒诗歌的现代主义。意象作为诗歌最重要的素材,此节论述了戴望舒化古为今的本领,并大胆借鉴西方的意象,体现出浓厚的现代性情绪。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戴望舒的诗歌理论:“诗论”。从诗论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情绪的自我化、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真实化,论述了戴望舒创作的现代特质和他亲自实践诗歌理论的精神品格。第四章介绍了戴望舒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思想心态的变化和诗歌创作转向以及他对现代诗派和整个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阐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品格和对戴望舒研究的展望。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主义的最佳整合者。戴望舒开创了一个诗歌创作的新时代,同时丰富了诗歌领域的理论资源,完成了对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