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农村水污染研究——以舒城县S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很多乡村出现了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工业化的城市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在乡村却越来越普遍。另外,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村庄布局分散,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弱,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到农村水体中,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因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已迫在眉睫。   学术界在目前的农村水污染研究问题上,多数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污染形成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的办法,忽视了农民这一农村水域环境的污染者和保护者。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说明农村水环境的污染状况,这样更具于解释力。笔者通过分析S村社会变迁与水污染的关系,试图从生态人类学角度说明一个水系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在没有乡镇企业又没有外来工业污染的情况下发生水污染的社会原因。笔者认为,这种水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接受与农民传统意识的保留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封闭的农村社区逐渐开放,农民接受并适应了许多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农民身上积淀千年的保守的、自私的、短视的意识无法在短时期内根除。两者之间的冲突在S村水污染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冲突下,村民由原来的水系保护者最终变成了水系的污染者,致使水系的功能层次逐渐递减,从最初的可供饮用变成了只能藏污纳垢。我们应加强对这些农村地区的关注和研究。为了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努力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自主、自觉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他文献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网络也因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运用网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但同时加害人不明的高空抛物侵权案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针对此种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带领新加坡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新加坡奇迹”。从1959年取得执政地位以来,每次大选中都以绝对的优势保持着执政地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行动党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