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它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各个领域变革的动态过程。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争鸣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增多及对本国国情认识的深化,经过新旧思潮的激烈论战及现实探索,国人的现代化思想认识得到螺旋式上升,新民主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思潮,最终达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本文坚持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为衡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标志,在对这一时期的各色现代化思潮及其实践作以透视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深对时人现代化思想的理解,汲取各现代化思潮科学合理的养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一个概念。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大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向现代化推进的大浪潮。现代化作为全球发展的总趋势,它发源于西方,而后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化仍处于扭曲的状态,虽然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但是特殊国情决定其仅仅处在这个体系的边缘位置。作为“外源诱发型”现代化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既存在发展国家普遍遭遇到的困境,也有着中国特有的沉重包袱,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迭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国难当头,内战纷扰,天生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感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于是,身负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学斋,企望以他们的才智革新政治,复兴经济,振兴民族,使得学术界空前活跃。究竟选择哪条路,才能使中国摆脱危机,实现现代化,是知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三四十年代知识界连续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文化建设、经济发展道路及政治出路等大讨论,对中国出路的认识由文化领域延伸到经济、政治领域,表明他们对世界历史潮流的把握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认识不断深化。 作为中国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各自的现代化方略。执政的国民党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推行集权主义 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中国共产党结合特殊国情,通过根 据地建设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探索出一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崭新道路。比较这两种现代化模式,后者更适合中国国 情,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实践验证了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构想的科学性。 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看,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 以看作是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运动。文章的新意在于以三四十年代的儿次有关中国现代化 的大讨论为审视点,摆脱革命化、政治化思维,把同期国民党、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的 理论与实践都归入现代化这个总问题,来考察三四十年代现代化思潮发展的脉络,并对 它作以整体性研究。 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化思想和现代化 实践都十分丰富的时期。历史不会忘记知识界、国民党及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深 索。检视这段历史,总结前人观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