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大脑连通性是理解大脑皮层功能结构的基础,例如,视觉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相似的解剖和组织结构,但它们支持不同的功能,并在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解剖连接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些连接的差异可能解释了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近二十年来,扩散磁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被广泛用于研究大脑的微观结构和连通性,以及由多发性硬化症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和阿尔茨海默病。具体来说,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高斯椭球来模拟每个脑电图中水分子的扩散速率,提供了每个脑电图中嵌入的微观结构的定量信息。然后对dMRI数据应用纤维束造影算法,显示和可视化白质的纤维轨迹。dMRI数据建模的生物学有效性仍然是研究正常大脑及其功能障碍的一个关键挑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基于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或连接特征的区域,致力于将大脑分类形成各种脑图谱。其中,基于连接性的分割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巨大进步。脑图谱是脑成像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已经被广泛研究,根据绘制标准的不同,已经构建了多个版本的人脑图谱。这些标准有细胞结构特征、神经递质受体分布、髓鞘指纹、转录组化模式以及结构和功能的连通性特征。其中,脑网络组图谱与脑连接体信息紧密相关,是在由结构神经影像数据推导出的解剖连通性图谱的基础上对大脑进行分割而形成的。目前,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构建猴脑图谱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此外,猕猴作为一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常常用于模拟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用来研究大脑的发育,认知功能以及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猴脑的声音识别机制与人脑极为相似,在进化上属于人类语言的同源脑区,基于颞上回有对语音的处理功能,以及颞叶处理信息的复杂模式,我们认为颞上回存在更精细的子区分区模式。并且,早期的基于细胞构筑的猴脑图谱对颞上回这个脑区没有详细的划分,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8只活猕猴大脑的DTI数据,采用扩散张量成像的概率纤维跟踪方法,将活猕猴的大脑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本研究以解剖连接模式为基础,构建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颞上回的详细图谱,为后续的功能模式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