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和探索中国社群间存在的数字不平等问题的表现形式、根源和解决方案。研究问题包括:社群数字不平等的内涵、外延与表现维度及在中国的体现;影响中国社群数字不平等地位的因素:核心利益相关者如数字贫困社群、传统公益信息机构和新兴公益组织等对中国未来信息社会前景和公益信息制度走向的期望;美国应对社群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公益信息制度政策和实践案例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架构和相关政策建议。
论文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有焦点小组、网络调查、介入观察、民族志未来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和罗吉斯蒂回归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民族志未来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的核心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国家统计局等部委的统计数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世界银行、美国联邦政府统计署以及笔者收集的一手数据等。
通过综合研究发现,(1)中国存在明显的社群数字化社会分层现象;中国数字贫困社群的代表性群体是农村社区、老年人社群和失业社群;数字中产社群主要分布在城市社区中;中国当前数字化社会分层的总体结构大致呈现沙漏型(或称M型):数字贫困社群和数字赤贫社群所占人口比重最大,数字富裕社群和数字精英的比重次之,数字中产社群的比重最小。
(2)中国数字贫困社群中的意识贫困社群主要受到收入、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感知的正向影响,以及年龄的负向影响:他们实现“数字脱贫”的关键行为“使用电脑上网”主要受到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正向影响、年龄的负向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
(3)中国利益相关者代表认为未来中国信息社会的乐观前景是:2035年中国能够提供平等且免费的ICT接入机会,并建成泛在网络社会和公益信息服务体系;数字贫困社群将会消失;网络经济发展程度高,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丰富,基本实现平等的数字化就业;公益信息事业发展壮大等。同时他们也预测了悲观前景和极有可能出现的前景。
(4)美国社会针对社群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公益信息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美国技术机遇项目(TOP)、Prairienet项目、芝加哥网络导航员项目以及中美社群公益信息服务实践项目的案例比较研究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两个国家公益信息机构和高等院校情报学教学单位在社群公益信息服务实践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
(5)构建了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架构,并重点评述了中国公益信息政策规划与法规的建设状况;最后提供了具体政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建立了数字化社会分层模型和分层标准,发现了中国当前数字化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和代表性社群;发现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因素对中国数字化社会分层尤其是贫困社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发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数字贫困社群有显著影响;通过民族志未来研究访谈,提供了中国相关利益群体对中国未来信息社会和公益信息服务发展的愿景框架,为公益性信息制度设计提供了必要的需求分析基础;分析借鉴了美国社群层面的公益信息服务制度和相关政策,构建了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开放式架构,提出了我国建立和完善公益信息制度的政策框架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