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me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白介素(Interleukin)-6在早期诊断细菌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所有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的126例脓毒症患儿纳入本研究,并收集其相关资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观察组)和细菌培养阴性组(对照组),观察组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治愈、好转组和放弃治疗、死亡组;记录各组患儿入院基本情况(年龄、性别、D-D、PCT、IL-6、CRP水平、细菌培养结果)并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资料的差异。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非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区间表示(median,IQR);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D-D预测脓毒症患儿细菌感染及其严重程度、治疗结局的临床价值。结果:1.细菌培养阳性组(观察组)48例(其中血细菌培养阳性37例,单纯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7例,胸腹水、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4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月龄,最大的是12岁,中位数是8月龄,男性占64.58%(31/48),女性占35.42%(17/48);细菌培养阴性组(对照组)7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月龄,最大的是14岁,中位数是5月龄,男性占57.69%(45/78),女性占42.31%(33/78)。两组间年龄、性别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的D-D、PCT、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在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的D-D、PCT、IL-6水平显著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弃治疗、死亡组患儿的D-D、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血清D-D水平分别为487.5ug/L、1155.5ug/L、1443ug/L时,D-D预测脓毒症患儿存在细菌感染、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79.20%、76.00%、69.20%,特异度分别为60.30%、83.20%、86.00%,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52、0.81、0.791。结论:1.体内血清D-D水平较高时,指向脓毒症患儿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且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当血清D-D水平分别为487.5ug/L、1155.5ug/L、1443ug/L时,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52、0.81、0.791,对脓毒症患儿存在细菌感染、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病情判断能力达中等水平。2.在脓毒症患儿中联合检测D-D、CRP、PCT、IL-6等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并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