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文学的商品化。进入新世纪后,这个问题更加凸显。文学既不能担负文以载道、指人向善的教化作用,也不再是个人性灵的随意抒发,而是变成了深受市场、传媒、出版等诸多外在因素制约的消费品,文学失去了昔日的高贵与严肃,它的生产性特征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开始真正认识到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价值,研究文艺生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受到了重视,马舍雷即其中之一。马舍雷的文论传入中国已有30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不过还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诸如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究竟如何、文学生产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揭露、文本中的“沉默”、“空白”在马舍雷文学生产理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具有怎样的意义等诸多问题都未能做出详细解答。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希望通过细读《文学生产理论》,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详细分析梳理其基本概念观点,以期弥补马舍雷研究中在这方面的欠缺。本文分三个部分来探讨马舍雷的文论思想。第一部分探讨《文学生产理论》发表时的理论语境,包括马舍雷学术生平及该书出版时法国学术界的思想状况。50年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事件,使法国理论界一向信赖的以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统”轰然倒塌,原有价值标准随之瓦解,理论界遂出现了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同时,结构主义也开始在法国兴起,结构主义给那些严肃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提出了问题:怎样能同时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又是一个形式主义者?面对这种情况,马舍雷决定用“生产”代替“创造”,并考察具体话语形成并被组成文学话语的条件。第二部分探讨马舍雷破碎的文本结构观及其对生产性批评的诉求。马舍雷分析了三种传统的批评方式——经验主义批评、标准式批评和阐释式批评——的欠缺,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批评方法。作品不是由一个位于文本中心的意义所统摄的统一体,作品由多种元素组中,包含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相互冲突,并导致文本的不完满和破碎。文本的叙述并不是为了达到最终结果的工具,并不是揭示某种潜藏的秘密的手段,可以在文本结束、秘密被揭示出来后弃之不顾。相反,要想建构理性的科学的能够获得知识的批评,就必须关注文本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文本的叙述本身。第三部分探讨马舍雷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论。马舍雷认为文学的真正对象是其物质形式中的意识形态,文学并非只是提供对这个对象的一种忠诚的再生产,而是提供一种分析,分解它的对象,并暴露出意识形态本身的矛盾性。文本的这种能够改变原材料的生产性特征是如何获得的呢?马舍雷的回答是戏仿和虚构。文学不是对现实的模仿,也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扭曲。文学不是创造语言,而是用语言来做实验,文学作品既是一种类似知识的东西,也是对日常意识形态的漫画。虚构是另一种使文学作品产生生产性特征的方式。虚构通过刺入意识形态的不足、通过改变我们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