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简单满足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逐渐延伸至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甚至逐步上升为精神层面的享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食物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也是沟通世俗与神明的重要媒介。在物质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对于食物的记忆尤为鲜活。食物因其背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兴趣所在。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日常生活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乡村社会研究的面相纷繁复杂,若无恰当的切入点,极易将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隔断分离开来,缺乏研究聚焦点。本文以"食物"为研究主题,将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作为研究点,深入挖掘"食物"与村庄社会变迁的关系,以食物为线索反映一个村庄在集体化时代的日常生活面貌。北大寺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具备优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适宜的气候,是一个"旱涝保收"的村庄。笔者曾多次进入北大寺村,与不同人群开展访谈,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口述资料,结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该村部分基层档案,以"食物"为线索探寻集体化时代北大寺村的地域发展概况。本文在历史叙述的线性表达中,将中共革命、乡村权力、社区文化等多个议题相联系,以"食物"为研究主题贯穿全文。在文献为主的历史研究中,注重口述田野实践,让历史的亲历者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听底层社会的声音,从而反映基层民众对于中共革命、区域文化的具体感受和实践过程,勾勒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多重面相,以期能在结构框架的大背景中,尽可能丰富地展示底层民众的柴米油盐与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