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PX事件是一起由环保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项目动议到项目迁建,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的争论前后持续了近7年时间,涉及了中央政府和福建省地方政府各部门,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大众媒体与环保组织等主体。在长时间的互动过程中,各个主体围绕经济利益、环保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目标展开博弈。本文将运用政策网络相关理论对厦门PX事件所涉及的行动者、网络及政策结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应对策略。首先运用Rhodes的政策网络类型学理论对厦门PX事件中的行动者进行归类,辨认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进而对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Marsh和Smith的政策网络辩证理论从环境、网络、行动者和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厦门PX事件进行分析。厦门PX事件中,府际网络(福建省、厦门市地方党委与政府部门)和议题网络(普通民众、学者、大众媒体、环保组织等)是影响政策走向和政策结果最重要的网络。专业网络中的赵玉芬院士等人将PX相关的争论公开化后,越来越多的议题网络行动者被卷入到争论中。随着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中反PX项目的行动者互动越来越频繁,组织性越来越强,群体性事件随即爆发。府际网络、政策社群、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中支持PX项目的力量被迫应对民众呼声。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决策者最终和民众实现了平等对话,妥善处置了PX项目。研究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中议题网络成员众多,专业网络容易出现分化,生产者网络力量较小,而府际网络和政策社群过于相信经济利益,对民众的环保诉求重视不够。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和府际网络的相对封闭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专业网络的分化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提供了专业支撑,议题网络力量逐渐增大和子系统之间互动频繁,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提供了重要力量。针对重大项目,政策社群和府际网络应当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争取专业人士、媒体和民众的支持,不能坐等事态恶化;由于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前,议题网络已经做好了组织和准备工作,政府应当及时发现苗头并予以处置;事件发生后,政府与民众的平等沟通可以实现双赢。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来说,行动者数量越多,组织性越强,影响政府决策的可能性越大;公民需要在适当时机影响政府决策;恰当的政治环境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