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双相抑郁患者不同年代住院期间的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用药模式变化并比较与临床指南推荐疗法的差异,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代共318例诊断为双相抑郁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秩和检验及年代间两两比较分析其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转相的患者比例随年代变化逐渐降低(33.3%,29.6%,18.4%,P=0.042)。患者的转相次数与住院时长、服用的抗抑郁剂数目均呈正相关(r=0.319、r=0.251,P<0.05)。转相患者与未转相患者相比,首次加用情感稳定剂的时间较晚(P<0.05)。入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情感稳定剂首次加量时间晚于诊断为双相抑郁的患者。(2)情感稳定剂的使用率逐渐上升(56.7%、80%、86.5%,P=0.013),其中丙戊酸钠的使用率显著上升(56%,68.7%,P=0.001),碳酸锂的使用率下降但不显著(56.7%,41.6%,36.8%,P=0.132)。(3)抗抑郁剂的使用率在各个年代均较高(96.7%,99.2%,92%),单用抗抑郁剂的情况随年代变化递减(43.3%,32%,16%,P=0.000)。三环类的使用率明显降低。2006年至2016年间帕罗西汀的使用率显著下降(64%,8%,P=0.000),舍曲林的使用率显著上升(12.8%,35%,P=0.000),氟西汀的使用率显著下降(8%,1.8%,P=0.016)。2016年常用的抗抑郁剂还包括度洛西汀(27.6%)、安非他酮(20.9%)、米氮平(12.3%)和艾司西酞普兰(10.4%)。(4)不同年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无显著变化(88.6%,82.9%,79.3%,P=0.082)。经典抗精神病药趋于停用,如舒必利在1996年、2006年使用率较高(36.7%、34.4%,P=0.880),在2016年显著下降(1.2%,P=0.000)。二代抗精神病药使用率逐渐升高,其中利培酮使用率明显降低(25.6%,10.4%,P=0.001),喹硫平的使用率提升但不显著(19.2%,27%,P=0.123),2016年奥氮平的使用率最高(43.6%)。(5)苯二氮卓类药物各年代均以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为主,2016年未使用氯硝西泮静滴,但地西泮静滴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苯二氮卓的使用数目与品种与患者的住院时长及疗效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情感稳定剂的使用逐渐增加,丙戊酸钠是最常用的情感稳定剂,二代抗精神病药逐渐取代经典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在每个年代均被广泛使用,单用抗抑郁剂的现象虽减少但仍存在。苯二氮卓类的使用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