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与导管和筛管的分化、繁殖、衰老、超敏反应等过程紧密相关。植物细胞PCD可以被一定的外界条件诱导产生,但是植物体中发生PCD的细胞比率小,相对过程短,不利于植物细胞PCD的检测和机制的深入研究,而体外培养体系具有诱导同步率高、诱导量大的特点。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其PCD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从建立稳定的水稻悬浮细胞系及其再生体系开始,在此基础上用热激处理建立了水稻PCD的诱导体系,并初步确定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组分能诱导水稻悬浮细胞PCD。 以水稻(Oryza sativa L.)‘中花11’为外植体,在附加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用AA培养基建立悬浮细胞系。改变AA培养基中氮源、肌醇及2,4-D浓度,结果表明,附加5 mg·L-1 2,4-D、100 mg·L-1肌醇和150%AAN(AAN为标准AA培养基中的氮源浓度)时悬浮细胞系的生物产量最高。悬浮细胞经以MS培养基附加3mg·L-1 2,4-D培养成愈伤组织,再筛选适合愈伤再生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MS培养基附加0.2mg·L-1 NAA、1.5mg·L-1 CuSO4·5H2O、2mg·L-16-BA和16g·L-1琼脂最适合经过长期继代的悬浮细胞的再生。 水稻悬浮细胞经50℃热激处理1h,再正常培养,可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变化。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50℃处理1h的样品,其基因组DNA被降解形成明显的DNA Ladder,表明热激诱发了DNA的核小体间的断裂,从而表现出典型的PCD的生化特征,利用DAPI荧光染色也观察到细胞质收缩和染色质凝聚等PCD的形态学变化。类囊体膜组分处理水稻悬浮细胞后再正常培养,也可检测到DNA Ladder、细胞质收缩、染色质凝聚等PCD的典型特征,这表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组分可以诱导水稻悬浮细胞发生P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