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迈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将一直是我们发展的第一导向,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正逐渐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转变。无论是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还是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都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永不磨灭的话题。可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生活需要、提高其客观生活质量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对安徽省城市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让居民知道现在发展的状况以及与江苏省等其它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显然,这会对今后安徽省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参考意义。在借鉴众多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安徽省2012年到2016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了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城市,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角度出发,选取了居民收入类、消费类、基础设施类、居住类、教育文化类、医疗卫生类的11个具体数据指标来构建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得到了一些结论: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如合肥市、马鞍山市、蚌埠市、芜湖市、淮北市主要分散在皖中地区、皖东地区和皖北地区;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中等水平的城市:六安市、淮南市、宿州市、铜陵市与宣城市主要分散在皖西地区与皖北地区;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不高的城市:亳州市、阜阳市、滁州市、安庆市、黄山市、池州市主要分散在皖南地区、皖西地区和皖北地区。并且发现,除合肥市之外,人口越多的地级城市的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要低于人口少的地区。具体来说,文章框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绪论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章的研究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而展现了研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介绍了研究采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对“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影响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三个主要因素。接着,又阐述了三个相关理论,分别是需求层次理论、城市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论。第三部分:对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进行了纵向研究,分析了 2012年至2016年指标数据的变化。依次从经济方面、社会方面以及环境方面,对安徽省、全国、江苏省的数据指标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解释说明。第四部分:对安徽省2016年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进行了横向研究。构建了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了因子分析法对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适用性。进而基于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6年的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比较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第五部分:对影响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对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在提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给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