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世走向洋务——以徐继畬为例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考察徐继畲从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过程、原因及特点。   第一章主要研究徐继畲经世思想的生成因素。一是考察了徐继畲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家庭和时代影响。徐继畲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由盛转衰和图谋再兴之时,也是由提倡经世致用到推行洋务新政的转变之际,这种时代与国运的转变在徐继畲身上颇有轨迹可寻。这是徐继畲经世思想生成的重要时代因素。徐继畲经世思想的形成与其出生与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有重要关系。徐继畲出身官宦门第,自少年时代起便随父叔出入京师、河南、直隶等地。这种独特经历培养了徐继畲开阔的学术视野,清廉的官风,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河、漕运、盐政等方面的施政经验。山西晋商的成功,山西民风尚商、勇于变革的精神有助于徐继畲经世思想形成,并为他日后洋务思想的产生与洋务活动的进行奠定思想基础。   徐继畲经世思想有其独特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三方面。政治方面,他主张整顿吏治,严肃官场纲纪。经济方面,他赞扬西方工商立国,主张学习西方,重商发展中国;商业贸易不仅是强国之途,也是御侮手段之一。文教方面,他对科举制提出批评,晚年更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   第二章研究徐继畲如何向洋务派转变,主要考察徐继畲思想转变的各种表现及其原因。徐继畲思想由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标志是《瀛环志略》。该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列强的地理疆域、气候、风俗物产、历史沿革、典章制度、军事力量,西方列强进行海外扩张及与中国交往等情况,抒发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志略》预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是当时中国思想界达到的新高度。徐继畲由传统经世派向洋务派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西文明开始大规模交流的特定时代条件;徐继畲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冷静思考;战后徐继畲长期任职中国东南沿海,在处理大量涉外事务过程中,广泛接触各种职业的外国人,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接纳西方文明。   第三章考察徐继畲的洋务思想与实践,分析徐继畲是一个怎样的洋务派人物。主要考察徐继畲的洋务思想、洋务活动及其特点。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明确提出了自强、变局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富强原因、侵略本质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了详细介绍与分析。担任京师同文馆总管事务大臣后,徐继畲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洋务运动的行列,成为了洋务派的一员。他为同文馆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主张。
其他文献
期刊
政治制度的落后,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的社会政治改革模式,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王韬实现国家富强的政治追求。王韬的政治改革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随着历史车轮飞转,今天大多数百姓已有安居之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住得好一点
期刊
马克·布洛克是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学中,极大地革新了传统史学,这就容易使人误以为其史学理论和方法与传统史学格格不入。过去学界过多地注重对布
长期来看,服务业主导地位的形成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下行态势,很多民营企业面临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行和用工、用能成本上升等多重挤压
李明彻是清朝著名道士、学者,他的著作《圜天图说》被列入《藏外道书》。迄今,学术界对李明彻及其科学成就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论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
吕留良(1629-1683)生于明崇祯二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名光轮,字庄生;又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县人。他生于明朝末年,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朝代变迁,从而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
蟠交动物纹是东周时期楚系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蟠交动物纹是涵括蟠虺纹、蟠蛇纹、蟠螭纹、蟠龙纹等具有细长身体的动物作单只以上相交为特征的纹饰。这类纹饰在西周时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