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文采”论探义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mmyre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兴起的所谓“龙学”,最初多是关于《文心雕龙》的校、注、释方面的著作;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心雕龙》思想内容的深入研究,但当时的文论研究受苏联影响,多重内容轻形式,“龙学”也受其影响。8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文论的引进,人们开始注意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去研究《文心雕龙》的“文”理论部分,但对“文采论”的探究还不充分。近年来又有人注意到中国美学中“缛采”“绚丽”等范畴。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采”论。大致说来,全文围绕刘勰的“文采”论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全面论述:第一章写刘勰“文采”论产生的渊源。这一部分从刘勰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刘勰的影响入手,论述刘勰“繁缛”“绚丽”美学观念的形成;并探讨了刘勰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及“文采”论在他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追溯“文”“采”本义,并探讨“文采”内涵的发展演变过程。先秦的“文采”内涵多义、含混,彼此有差异;汉赋的出现使人们对文采藻饰之美更加关注和重视,但文采观念的自觉意识尚欠火候;魏晋时期的人们则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章的藻饰之美;南北朝时期的创作比魏晋时期更讲究文采与藻饰,很多文学理论家都对此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刘勰“文采”论析论。这一部分从论述刘勰“文采”观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入手,全面剖析他“文采”观的组成部分:“形文”“声文”“情文”“形文”不仅可理解为文学反映对象的形体状态,还可以理解为反映这一状态的文字本身,字体的繁简、肥瘠、反复以及句式的骈散等都可以构成文章的视觉美。“声文”一节中刘勰指出声调有飞声、沉声之别,音响有双声、叠韵两类,创作时要加以注意做到声、韵、调的协调配合,并提出“异中求和,同中求韵”的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情文”部分着重强调了“文采”不仅仅指文章的佳辞美形,它还包括文章中情感的载体——“意象”之美;中国诗歌中出现的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节奏、韵律以及情感结构等等,与西方现代文论中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相通之处。第四章进一步辨析刘勰提出的“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命题,从现代美学观念的角度,思考“为文造情”现代意义。《文心雕龙·情采》中刘勰探讨了“情”与“文”的关系,并且反对“为文造情”,时至今日,“为文造情”未必有刘勰所说的那样不可取。该部分从分析当代中国价值元素的多元化、“作文”本身的要求以及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形式”的看法等方面,论证了“为文造情”在当代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也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瞬变电磁测深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时间域电磁勘探方法,利用阶跃波或其它脉冲电流场源激励,在大地产生过渡
根据大名地热田馆陶组的构造形态和储层分布规律,建立了地热田概念模型、构造模型、属性(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温度场模型.利用概念模型对地热田开发常用3种井网“一采一灌”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质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光电离/垂直引入飞行时间质谱的调试以及可反射真空紫外光电离源的研制。首先,将光电离与垂直引入式反射飞行时间质谱相结合,进行了仪器的搭建以及
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与传统光纤相比,具有很多新颖的特性,使得它在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光纤器件等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在光纤传感领域,光
贡女制度是 1 3世纪前期到 1 4世纪中叶蒙元帝国同高丽王国之间重要的交往形式之一 ,它以制度化的方式 ,规定了蒙元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体现了蒙元帝
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发展中,因为土地资源愈发紧张,超高层建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的分析中,解决具体的工程案例,探究绿色建筑设计在超高层办公建筑中的应用方式,包括节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
基准源主要分为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两种类型,它指在模拟集成电路或混合信号电路中产生与工艺生产、外部环境包括电源和温度等都无关的,但具有高精度、高稳定度的参考电压或参
现代社会,人类对日常生活的智能化决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交通控制领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了“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网联式自主驾驶车辆“驶入”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