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同时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球部起病约占ALS患者的25%-35%。AL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不同患者疾病进展速度和生存预后存在差异,疾病早期进展可预测疾病总体进展模式。近十年国外报告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可能与疾病进展速度相关,并可预测ALS患者的预后。关于球部起病ALS患者疾病进展特点的认识仍有争议,目前基于中国人群的球部起病ALS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研究数目有限。研究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散发型球部起病ALS患者统计分析,探索球部起病ALS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进展特点,以及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北京协和医院ALS临床研究数据库,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散发型球部起病ALS患者共计159例。记录患者的起病年龄、性别、诊断延迟时间、第二进展部位、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营养状况、ALSFRS-R评分等信息;每年电话随访评估生存情况、ALSFRS-R评分,对基线无第二进展部位患者随访是否出现第二进展部位及时间,直至死亡或气管切开。使用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分析对生存数据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59例球部起病ALS患者平均起病年龄56.0±10.4岁,男:女为0.87:1,诊断延迟平均时间13.9±9.8个月,中位时间12.0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159例患者中,气管切开或死亡人数100人,占62.9%,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累积生存率曲线估算3年生存率37%,5年生存率17%,预期中位生存期39.0(95%CI:32.0-46.0)个月。第二进展部位为上肢者占82.4%,为下肢者占17.6%,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第二进展至上肢(88.4%vs 77.4%,p=0.075),不同第二进展部位的患者在生存预后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起病至第二进展部位平均时间11.3±9.9个月,以6个月为界分组,快速进展组预期中位生存期低于慢速进展组(26.0 vs.47.0月,p<0.001);校正起病年龄、性别、诊断延迟时间后,快速进展组死亡风险为慢速进展组的2.8倍(p<0.001),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低(p<0.001);死亡或气切患者无气切生存期与第二进展部位时间呈正相关(r=0.585,p<0.001),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可解释无气切生存期变异的42.9%。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与起病年龄存在正相关趋势(r=0.133,p=0.095),以60岁为界分组,低龄起病组较高龄起病组基线ALSFRS-R球部分项中位评分高(9vs.8,p=0.022),总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校正性别、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诊断延迟时间后,高龄起病组死亡风险为低龄起病组的2.1倍(p=0.001),起病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p=0.003)。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与诊断延迟时间呈正相关(r=0.674,p<0.001),校正性别、起病年龄、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后,诊断延迟时间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球部起病ALS患者起病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越短,死亡风险越高,死亡和气切患者的无气切生存期约为至第二进展部位后两年;2.起病年龄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起病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3.第二进展部位为上肢或下肢的比例为4.7:1,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诊断延迟时间与至第二进展部位时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