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体量第二大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二,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强。但是,中国金融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小微企业,低收入阶层及弱势群体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一些群体而言,金融服务却存在严重过剩,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实现合理的经济结构,同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并且有悖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普惠金融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普惠金融强调让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公民、每个企业都能公平、高效的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让每个公民都能够感受到金融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建设普惠金融的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已把发展普惠金融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层面,多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不仅仅在中国,构建普惠金融已俨然成为世界各国的人民的愿景。在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做出描述后发现,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金融排斥现象明显,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差,农村金融较为落后;同时不同区域之间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并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省份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金融发展往往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做出详细的研究,以改变当前的形势。本文实证部分本着可靠性、可行性和综合性原则,选择合理标的,建立一个描述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数量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单位普惠金融综合得分测算,文章实证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基于真实可靠的数据,量化了这31个地区2016年的普惠金融的建设程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得出我国各省市之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并从区域视角进行深层次分析,从地理分布来看,各地区金融的普惠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差异性,沿海区域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金融的普惠程度较高,但是广大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普惠金融综合得分明显低于沿海区域,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基础差异,政策的倾斜度不同,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同等。最后,结合上述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结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供求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